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伦敦大学成立于1828年。与传统的牛津和剑桥大学相比,有诸多创新之举。它是英国最早给与女性与男性同等教育权利的高等学府。招生不分教派,神学被排斥在课程之外。学费低廉,一年仅需25-30英镑,只相当于牛津和剑桥的1/10,是一所以中产阶级为对象的大学。教学语言是英语而非拉丁语,课程设置以实用而非以古典为导向,学科设置广泛且强调学以致用。
材料三 “……拟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书,约计十余年,业成而归,使西人擅长之计,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渐图自强。……将来出洋后,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每遇房、虚、昴、星等日,正副二委员传集各童,宣讲《圣谕广训》,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至囿于异学”。
——曾国藩《拟选聪颖子弟赴泰西各国肄业折》
请回答
(1)分析材料,结合所学,概括董仲舒推崇教化的主要措施及目的。
(2)结合材料二概括伦敦大学的创新体现在哪里?据材料并结合英国当时社会分析伦敦大学不断创新的原因。
(3)材料三体现了洋务派怎样的课程设置?此种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16世纪对教会的反叛,以其世俗主义标志着近代的开端。
——据(美)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16世纪对教会的反叛”,在欧洲以德意志、瑞士和英国的宗教改革为典型。三国宗教改革的发动者分别是谁?(6分)
(2)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何历史意义?(10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和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据《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二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基层。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
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仅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再分配,将权利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
——据《王安石变法简论》
(1)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材料一、二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
(2)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运动。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年雨量分布图
—竺可桢《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材料二五胡乱华是一个贬义词,五胡不是野蛮人,是牧人,他们带来的有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北方民族活动地区出土了大量反映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结合的、辉煌的北朝文化遗址遗物。从东汉末年的和林格尔壁画墓,到云冈石窟,司马金龙墓,北齐娄睿墓等乃至“平城”等北朝的都城建筑,以及在瓷业、农业、科技方面都是北朝留下的,堪称中华民族的无价之宝。北方草原民族文化是极富生气和极其活跃的。它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它还带来欧亚大陆北方草原民族文化的各种信息,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大唐盛世的诸多业绩都源于北朝。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材料三文炳拜稽首曰:“今南方已平,臣无所效力,请事北边。”帝曰:“朕召卿,意不在是也。竖子盗兵,朕自抚定。山以南,国之根本也,尽以托卿。卒有不虞,便宜处置以闻。中书省、枢密院事无大小,咨卿而行,已敕主者,卿其勉之。”
——《元史•董文炳传》
(1)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入主中原后孝文帝改革与忽必烈改制的共同原因,并分别指出其重大制度创新。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北魏和元朝历史,分析草原民族对中华民族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阅读下列材料:(14分)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是古代东西方比较典型的改革。
材料一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有所不同。……
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
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以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二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
……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邻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
……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概括两次改革内容所涉及的共同之处。分别说明实行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2)两次改革分别对本国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造成什么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二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党纲里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的失败。
———列宁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提到的“新”指的是美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其“新”新在哪里?该事件涉及哪四大方面的内容?
(2)材料二中所指的“经济政策”是什么?它的突出作用是什么?面对1921年在经济战线上遭到的严重失败,列宁探索了怎样的现代化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