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人群中,有一种单基因(用A、a表示)遗传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1/10000,该遗传病在中老年阶段显现。1个调查小组对某一家族的这种遗传病所作的调查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遗传病不可能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
(2)该种遗传病最可能是________遗传病。如果这种推理成立,推测Ⅳ5的女儿的基因型及其概率(用分数表示)为________。
(3)若Ⅳ3表现正常,那么该遗传病最可能是________,则Ⅳ5的女儿的基因型为________。
请回答下列有关胰岛素的问题:
⑴胰岛素具有促进和抑制的作用,它作用的靶细胞是。
⑵请利用提供的实验材料,完善验证胰岛β细胞能分泌胰岛素的实验思路。
实验材料:胰岛β细胞、葡萄糖浓度为140mg/100mL的细胞培养液、胰岛素含量检测仪等。
实验思路:
①取培养瓶若干个,分组如下:。每组设置若干个重复样品。
②各组样品在培养箱中培养一段合适的时间后,取出培养瓶,检测,记录、统计并分析所得数据。
下图表示离体的蛙坐骨神经(浸在适宜培养液中保持活性)表面接受适宜刺激后,膜两侧电位变化(图甲)及该电位的传导(图乙,A、B、C分别表示该神经纤维膜上的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图甲中,a点时神经纤维的膜内电位状态是,bc段中神经纤维处于过程,c点时膜外钠离子浓度膜内钠离子浓度。
⑵图乙中,B点处于过程,引起BC段的电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⑶若培养液中Na+浓度减小,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由于在Na+浓度较低的培养液中,造成膜电位变化的幅度和速率改变。
⑷图甲中异常动作电位是由于某基因发生突变引起的,该基因最可能控制神经纤维膜上的的功能。
为明确细胞分裂素(6-BA)对辣椒幼苗抵抗低温弱光的调控作用,现以耐低温弱光性不同的2个品种辣椒幼苗为实验材料,研究6-BA预处理对低温弱光下辣椒幼苗叶片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的影响,结果见下图。
⑴低温胁迫下,辣椒幼苗的光饱和点应(升高或降低)。
⑵在对湘研16号低温弱光胁迫处理第12天,实验组叶肉细胞叶绿体中ADP的移动方向是
,若此时提高环境CO2浓度,对照组三碳酸分子的合成速率。
⑶由图1可得,6-BA预处理对增强辣椒幼苗抗低温弱光胁迫能力具有显著的效应,且对低温弱光耐性(强或差)的品种表现更明显。辣椒幼苗的(填器官)也可产生细胞分裂素提高抗低温弱光胁迫能力。
⑷气孔导度表示的是气孔张开的程度,辣椒幼苗中的哪种激素可调控气孔导度?。由图2可推测,低温弱光胁迫处理后,辣椒幼苗该激素的含量(升高或降低)。
水稻田中养鱼在中国历史悠久。在稻田群落中,鱼类如鲤鱼通过冲撞稻秧,导致稻飞虱等害虫落入水中并食之,降低了害虫对水稻的危害;鱼的游动,又可引起水浑浊,抑制水中杂草的生长。此外,鱼还能以稻田底栖的动物、水生昆虫和浮游生物为食。
请分析回答:
⑴从生态系统成分分析,上述材料中尚未介绍的生物成分是。
⑵鱼的游动可抑制水中杂草生长的主要原因是。
⑶上述材料说明该群落具有结构。与在稻田中单种水稻相比,该群落的主要优点是。
⑷右图为该群落中能量流经水稻的示意图,若图中C表示水稻的净初级生产量,则A表示。
生物学实验中常用普通显微镜,试回答:
(1)一个细小物体若被显微镜放大50倍,这里“被放大50倍”是指放大该标本的()
A.体积 B.表面积 C.物像的面积 D.长度或宽度
(2)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0×、物镜为10×时,在视野直径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8个细胞,若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时,则在视野中可看到细胞________个。
(3)在光线充足的实验室里,用白色洋葱表皮细胞做质壁分离实验。在显微镜视野中能清晰地观察到细胞壁,但看不清楚细胞是否发生质壁分离。为便于判断,此时应改用平面反光镜,________光圈。
(4)大部分动植物体是不透明的,不能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一般要经过特殊处理,如将标本做成很薄的切片。但酵母菌、水绵、洋葱表皮等材料却可以直接做成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主要是因为它们( )
A.是单个或单层细胞 B.都带有特殊的颜色
C.是无色透明的 D.是活的细胞
(5)某学生在做实验时,先用一块洁净纱布擦拭镜头,再在一干净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放入一小块生物组织切片,小心展平后,放在显微镜载物台正中央,并用弹簧夹片压住,然后在双眼侧视下,将物镜降至距玻片标本约1~2 cm处停止。用左眼朝目镜里观察,同时转动粗准焦螺旋,缓慢上升镜筒。请指出该同学在操作中不正确的地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物镜降至距玻片标本约1~2 cm处停止(应将物镜降至距玻片标本0.5~1 cm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