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尤其是崇古的儒家学派的学者,面对着这么大的巨变,大惑不解。”儒家学派的学者“大惑不解”是因为“巨变”
| A.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 B.缺乏应有的理论基础 |
| C.加剧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 | D.削弱了宗法制的作用 |
“一双皮鞋美国货,二块洋钿买来个;三日穿过贼贼破,四穿凉棚洞眼多;五(嗯)看罪过勿罪过,六(落)去还要重买过;七(切)记勿买外国货,八(百)样东西拆烂屙;九(究)竟要买啥个货,十(实)实在在中国货。”这首宁波话数字民谣直接反映出
①美国商品价廉物美②外国商品充斥宁波市场③宁波民众提倡国货④我国民族工业发展情况
|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③④ |
如果把1913年进口洋纱数量指数定为100,那么,1914—1916年则降到95.3,1917—1919年更降为59.2。这一时期,中国的出口值却保持着增长的良好势头,1919年中国的出口值比1913年净增了56%。在1913-1915年,平均每年注册工厂41 .3家,1916-1920年达到年均124.6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包括( )
①辛亥革命扫除一些障碍 ②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③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 ④政府奖励实业政策的推动
|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中国棉纺织业水平下降②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③手工生产难以与机器生产竞争
|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①②③ |
据史料记载,唐初诏令男20岁、女15岁即要结婚成家。唐玄宗又敕令,男15岁、女13岁,听婚嫁。“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该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人口增长 | B.稳定地方秩序 |
| C.完善政绩考核 | D.增加政府收入 |
苏俄(联)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上述评价忽视了这一政策
| A.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 B.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 |
| C.恢复发展了国民经济 | D.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