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认为《马关条约》的签订是“环境所迫,无可奈何”。这一说法
①有自我辩解的成分 ②隐含了一些苦衷
③一味强调客观因素对签约的影响 ④认为自己签约有功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某老师在一堂历史课上强调:宋人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话,就内容而言反映了宋代学者的远大抱负。请问老师判断的依据主要是
A.为天地立心,说明宋代学者以人为主体解释天理 |
B.为生民立命,说明宋代市民崛起,受到政府重视 |
C.为往圣继绝学,说明宋代印刷术发达,书籍流通 |
D.为万世开太平,说明加强集权后,社会和谐太平 |
董仲舒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以上言论表明董件舒主张
A.平均分配财富以克服贫富分化 | B.消除等级制度以实现社会平等 |
C.强化礼乐制度以稳定社会秩序 | D.减少贫富差距以维护国家稳定 |
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
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知天命而用之 | B.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
C.加强中央集权 | D.兼相爱、交相利 |
“(古代中国)在每一个主要王朝创立之初,帝国政府都会忙碌于农业生产的恢复。”(黄仁宇:《中国社会的特质》)这里“农业生产的恢复”主要指
A.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 B.建立正常赋税征收制度 |
C.重建小农经济 | D.实现土地的平均分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