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史学家说:“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田制为空久。”材料中反映出导致当时“田制为空久”的主要原因是 ( )
A.封建政治腐败 | B.土地兼并严重 | C.土壤日益贫瘠 | D.人口增长迅速 |
清代著名学者赵翼所说“其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这部“信史”是指
A.《汉书》 | B.《墨经》 | C.《史记》 | D.《春秋》 |
《四库全书总目》中说:“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愈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取(朝廷部分采用)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矣。”中国封建士大夫的这种态度,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A.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已开始 | B.士大夫承认西学的先进地位 |
C.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 D.西学动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 |
一位外国友人在清乾隆年间进入中国,当时他不可能欣赏到
A.小说《封神演义》 | B.版画《感天动地窦娥冤》 |
C.一幅《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插图 | D.京剧《空城计》 |
藏文史籍《萨家世系史》载:“元帝辖十一省,西藏之地面虽不足一行省,但因为它是八思巴(吐蕃的大喇嘛,忽必烈让他主持宣政院)的住地和教法所在,故作为一省委付与八思巴。”这表明①忽必烈注意利用宗教进行统治②八思巴是元朝中央政权的高级官吏③西藏是元朝的一个行省④西藏成为元朝管辖下的行政区之一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我国著名史学家翦伯赞曾评论道:“内容思想之博大精深,录事之求实考信,通古今之变,兼收并蓄,拾遗补缺,而成为学史、研史者不可不读之书;叉以其考评前世之兴衰得失,通鉴于后人,有资于治国,而成为领导国家者不可不读之书,普通大众不可不读之书。”这“书”指的是
A.《史记》 | B.《资治通鉴》 | C.《儒林外史》 | D.《四库全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