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材料二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四 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到“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指的是什么?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
(2)材料二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
(3)材料三中的“他”是指谁?他所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与以往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采取的重大举措。
(5)材料二、三、四,从本质上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现代化模式,简要指出它们的相同之处及本质区别。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梁启超全集》中记载:“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书达于督察院,督察院不代奏,达于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不代奏。当时会试举人集毂下者将及万人,皆与八股性命相依,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材料二泰西近欧论,皆言三权:有论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三一些人指使御史文悌上章弹劾,诋毁保国会“名为保国,势必乱国……奸宄之徒欲保中国四万万人,而置我大清国以度外。”
——《戊戌变法》全刊第二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的是什么事件? 它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该事件有何意义?
(2)材料二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一、三,说明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柏利(率美国军舰)在1853年进行的那次访问是不受欢迎的,但过后他在
日本反而有了许多潜在的盟友。……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终于领悟到,与西方打交道的唯一途径,是采用西方本身的军事和技术装备。他们要为日本人拯救日本,就要学习西方列强的秘密。……明治时代是日本西化的伟大年代。从此日本变成了一个现代的民族国家。
——摘自(美国)帕尔默•科尔顿《近代世界史》
材料二从明治四年到明治六年,岩仓使节团以考察各国的文物制度为使命,巡访
了欧美诸国,参观调查了“工厂、火车、电线、邮政诸会社”,积极推进殖产兴业政策,使节团在西欧产业各部门调查研究的成果开始在日本生根开花。……明治七年一月开设的内务省,以劝业寮为中心,在各地设立官营模范工场,推行振兴国产化企业,扶植民业的政策。——摘自(日)安冈昭男《日本近代史》
材料三(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有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了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摘自(英国)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许多潜在的盟友”是日本社会中的哪些人?“长州和萨摩两藩领主”
“学习西方”的直接目的是什么?(3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提炼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学习西方的基本情况。 (4分)
(3)指出明治时代的日本西化给日本社会带来的重要影响。(3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列宁在谈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时指出:“臭名昭彰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力和一连串的侮辱。”
——据《列宁全集》
材料二 一个俄国官员在“二一九法令”颁布后,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请回答:
(1)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作简要说明。
(2)上述两则材料的观点有何局限?你认为应如何评价历史上的改革?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农奴制改革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及资本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阶层的人竞争。这样,君主们就被完全解除了监督私人产业、指导私人产业,使之最适合于社会利益的义务。
——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二:一位美国经济学家评论罗斯福的“新政”说:“今天国家正对没有特权的人进行保护,增加国民收入,并把此项收入更公正地分配给各类生产者,为了达到这些目的,美国政府不仅承担起保证社会安全的全部工作,而且还要成为工商企业的参与者和创立者。……现在,这个国家却从事建设和开办工厂、买卖货物和劳务、借贷货币、储藏商品、开办航运、经营铁路。”
——《今天美国的问题》
材料三:而自里根始,美国进行了所谓的放松管制,从航空业开始,电信、电力、运输等行业,接二连三地进行改革,鼓励国有资本私有化,取消市场准入的禁令,规定任何人都可以进入该产业,而无须行政审批,这样就引入了竞争,打破以前的行政垄断。
——《历史上美、俄经济政策概览》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出的观点是什么?根据所学知识简要回答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的目的。
(2)罗斯福新政期间,国家政权在社会经济中的职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历史分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回答,里根政府的改革与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区别是什么?这一改革产生了什么效果?
(4)上述材料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僧人也不断东渡日本,沟通中日两国的文化,其中贡献最大的是鉴真和尚。鉴
真,姓淳于,扬州人,生于六八八年(垂拱四年),他对于律宗有很深的研究,在扬州大明寺
讲律传戒。他应日本圣武天皇的约请东渡日本,经过六次努力,历尽艰险,“频经炎热”,双
目失明,终于在七五四年(天宝十三年)携同弟子到达日本,时已年近七旬。鉴真把律宗传
到日本,同时还把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传授给他们。日本现存的唐招提寺,就是鉴
真及其弟子创建的,它对日本建筑艺术有重要影响。该寺至今还收藏着鉴真和尚的坐像,这
是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纪念物。鉴真精通医学,尤精本草,他虽双目失明,但能以鼻嗅
分辨各种药物,对日本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北京宣武门附近,有一座古老的天主教堂,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教堂
的创建人是耶稣会传教士.意大利人利玛窦。利马窦在中国传教时,采用中国的服饰礼仪,
主张将孔孟之道和宗法敬祖思想同天主教教义相融合。他研读“四书五经”,并作拉丁文释义
和注释。他借用中国原有的敬神名称,将基督教会所敬拜的神译为“天主”。他利用西方科学
知识结交名流显贵,发展了众多的信徒。利玛窦死后葬在北京,同一墓地还葬有德国传教士
汤若望.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他们都是耶稣会传教士。
——岳麓书社《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三
材料四到一八七五年左右,教会学校总数约增加到八百所,学生约二万人,其中基督教传教士开办的约有三百五十所,学生约六千人,其余均为天主教开设。这个阶段的教会学校仍以小学为主,但已有少量教会中学出现,约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女学校也有所增加。
从一八七五年到一八九九年止,教会学校总数增加到约两千所左右,学生增至约四万名以上。
中学约占百分之十,开始出现大学,实际上都是在中学基础上添加的大学班级,大学生总数
不到二百名。天主教仍以小学教育为主,也有少数中学;基督教中学有明显的增加,大学也
逐渐地在形成之中。
——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归纳利玛窦在中国顺利传教的原因。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教会学校在中国的开设。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宗教往来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作用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