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19世纪末,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在时势的流变中推动着生活习俗的演变。“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
材料二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民主共和已成为主要潮流,各派力量纷纷建立政党,以争取议会中的席位。不仅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一些原属同盟会的成员也另组新党,而且立宪派甚至袁世凯的走卒也开始组党。据统计,从武昌起义至1913年底,新成立的团体约682个,其中,政党类型的团体312个,京、沪两地占了一半以上。这些政党,有的无一定章程,也无固定组织,仅发一声明就渺无声息;有的党又为壮大声势而到处拉人,赠送党证。有些人今天此党明天彼党,飘忽不定;有些人为捞取实利,又身跨数党。各派政治力量都在共和的幌子下捞取政治资本。
材料三 1912--1913年参加国会大选的主要政党
党名 |
发起人 |
在会议中所占席数 |
政治派别 |
国民党 |
宋教仁 |
392 |
革命派 |
共和党 |
黎元洪 |
176 |
旧官僚 |
统一党 |
程德全 |
24 |
旧官僚 |
民主党 |
汤化龙 |
24 |
立宪派 |
(1)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种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5分)
(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民国初年中国出现了怎样的政治局面? 各党派在议会中所占席位对比说明了什么?
(3) 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4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初,清政府迫于国内外压力实行新政,进而发展成“预备立宪”,开始进行体制改革的探索。1905年清廷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1906年载泽上密折说:立宪是“救危亡之方”,可使“皇权永固”、“外患减轻”、“内乱消弭”。
材料二:“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我们推倒清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走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说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人民的国家是保护人民利益的政权形式,只有人民当家作主才能体现真正的民主。——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目的。为此,它可以仿行当时哪国的体制?
(2)据材料二、三,概括孙中山与毛泽东对民主政治的不同认识,并指出各自的理论来源。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共为建立民主制度作了那些有益的探索。
制度创新是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之世,灭人之国者,固已为县矣。——《日知录》卷二十二
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左传》哀公二年(前493年)
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县。——《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元行省辖区广袤,权力空前,但我们较少看到双方发生矛盾冲突的材料,元灭亡也并非亡于地方的分裂割据……(行省)“不得承制署置属吏”;“诸行省用及千定(锭),必咨都省”;“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行省内部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官员的任用上实行种族交参的原则,这样就在行省官员内部形成互相牵制、分权制衡的状态。在地方区域设置上,这一制度人为的使自然区域隔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如“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
材料三:富兰克林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画了一幅卡通漫画,主题是“JOIN OR DIE”(要么联合,要么死亡),流传很广,并在不同时期被人们赋予了不同的含义。
回答:
(1)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得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哪些重要信息?据材料二分析元朝行省制度有哪些特征?
(2)材料三体现了当时的美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针对这一问题,1787年宪法是怎样解决的?
(15分)《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但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负担责任。
——《人权宣言》
【材料二】英国人阿瑟·扬在亲临法国大革命初期的国民议会现场后,有如下评论:“旁听席上的群众被允许以鼓掌和其他表示赞许的声音来干预辩论,这样做太欠雅观,也很危险,因为他们既然可以表示赞许,也就可以表示反对,既然可以鼓掌,也就可以发出嘘声。据说,他们已经这样做了,而这样是会压制辩论,影响议事的。”
——《1787~1789年法国游记》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谈谈你对民主与自由的认识。(6分)
(2) 分析直接和间接两种形式的民主各自在法国大革命中的作用。(9分)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史学家在评述“武周之代李唐”的历史意义时说,此“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
【材料一】 陈寅恪在《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一文中论述唐高宗废王皇后立武则天的诏书时说:“此诏之发布在吾国中古史上为一转折点,……以关陇集团外之山东寒族,一旦攫取政权,久居洛阳,转移全国重心于山东,重进士词科之选举,拔取人材,遂破坏南北朝之贵族阶级,运输东南之财赋,以充实国防之力量诸端,皆吾国社会经济史上重大之措施,而开启后数百年以至千年后之世局者也。”
【材料二】武则天当政年代,从中央到地方,蕃人出身的文武官员,其数目之巨,让人不可思议。仅充武职的蕃将一项,就当以千计。……为进一步巩固西北,派兵深入西域地区,收复了龟兹、于阗、疏勒和碎叶等安西四镇,又设北庭都护。 ……武则天圣皇后之侄孙女,下嫁青海吐谷浑第四代国王,……天授初(690年)娄师德在丰州率士屯田,积谷数百万,兵以饶给,无转饷和籴之费,……边境“诸互市监掌诸蕃交易之事,成为之贰”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谈谈你对“启后数百年以至千年后之世局者也”的理解。
(2)武周革命采取怎样的民族政策?有何重大意义?
文明交往的意义,在内容和形式上不但表现在新陈代谢中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由野蛮状态向文明化上升;而且也呈现出由地域、民族性向世界性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异彩纷呈的人类文明史上,有四种文化范围最广,自成体系,光芒四射,它们是希腊罗马文化、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而这四种文化曾在一条路上交融,并被灿烂地表现出来,这就是丝绸之路。
——张芝联、刘学荣主编《世界历史地图集》
【材料二】 中国文化自其发生期,即因环境的多样化而呈现丰富的多元状态。……秦汉以后,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可以分为三个文化类型,这就是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南方山地游耕文化、中原定居农业文化。在长达三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上述三个文化类型以中原定居文化为中心,多方面的交流融合,而气势恢宏的中国文化正是在这样一个相冲突又相融合的过程中整合而成的。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有人描述19世纪上半期的英国时写道:“现在看得很清楚,我们可爱的国家——大不列颠已经被分配承担为她的姐妹国家制造商品的崇高使命。海洋彼岸的亲人将用我们的船只从密西西比河流域给我们运来他们种植的棉花,俄罗斯为我们的工厂和作坊贡献他的大麻、亚麻和铁矿石,我们熟练的机械工和技工制造必要的机器,把这些原料制成精美的布匹销往各国。所有的布匹都按照我们的款式制造,并使之符合人们的需要。我们的船只满载着原料归来,又将满载着制成品返回地球的各个角落。这种按照自然法则,用原料换制成品的办法是各个国家相互服务,显示人类的兄弟之情。”
---《世界经济史》
【材料四】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横向表现。纵向的现代化已经经历了四百年的历史,而横向现代化所形成的整体世界的出现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它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应该如何去适应它,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在二十世纪上半期,整体世界虽然已经形成,但仍然属于自发阶段。人们还没有自觉地认识到它的存在及其重要性,更没有采取顺应整体世界形成的措施。两次世界大战和三十年代大危机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是违背整体世界发展规律所造成的恶果。
——杨宁一《20世纪的文明演进》
【材料五】 新中国从1949年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自己的60多年。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存在很大差别。在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历史及其相互关系问题上,有两种片面的观点:第一种是在肯定改革开放30年以来历史性进步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贬低甚至否定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成就和经验;第二种是在肯定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成就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淡化改革开放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甚至认为改革开放以前30年比改革开放30年好。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作者划分文化类型的依据。并概括古代中华文化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三,指出19世纪上半期世界市场的基本状况。概括材料中的事实说明英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有关国家“采取顺应整体世界形成的措施”,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4)请选择材料五两种观点中的一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论。(要求史论结合,推理严谨,表达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