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4年之后,“秦俑”出土,这更增加我们思考的机会。这批陶器塑像据估计约为六到七千个,个个不同。从脸上的表情,还可以看出各人的年龄和性格。……他们所着靴鞋的鞋底有圆钉。所穿的甲,铁片以皮带穿贯,都根据实物丝毫不苟的模制,步兵和骑兵的制服也不同。并且这几千个塑像带着战车和兵器构成战斗队形,又能大概一致保存艺术和技术上的同一标准。这些地方,也使我们对秦始皇的为人,另有超过以往历史评价的感想。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二 有一件事,我们无法忘记,即秦始皇是历史上“万里长城”的首创者。这是嬴政统一中国之后命蒙恬率兵三十万,收河南,伐匈奴,在团结对外的条件下,全面筑城。此举更表示他的极权政治有实际的需要。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三 据世界遗产委员会在1987年遴选《世界遗产目录》时对秦陵兵马俑的评价词: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陵园,工程浩大为史所罕见。……1974年至1977年在秦始皇陵东1500米处发掘出了秦陵兵马俑坑……目前在三个墓坑中共发掘武士俑800多件,木战车近20辆,战马100匹。由模拟的军阵,可以想见二千年前横扫六国,统一全国,所向披靡的秦国军队的威武强大。陶俑体态高大,与真人相仿,一般在1.8米左右,陶俑的神态各异,表情逼真,体现了秦代高超的雕塑艺术水平。据史料记载,秦陵中还建有各式宫殿,陈列着各式奇异珍宝。秦陵及兵马俑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秦俑的主要特点,材料中的“这些地方也使我们对秦始皇的为人另有超过以往历史评价的感想”的含义是什么?
(2)材料二提及了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的哪些事迹?作者是怎样看待秦始皇的极权政治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兵马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理由。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连那些素来都不问政治、清高脱俗的教授和学者也加入了“保卫祖国”的大合唱。爱因斯坦本人则公开声明自己是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战争。他认为科学是全世界的,因此像躲避瘟疫一样,避开那些数不清的对炮弹、潜艇和飞机的研究。他说:“在我看来,战争是多么卑鄙、下流!我宁愿被千刀万剐,也不愿参与这种可憎的勾当。”
进入三十年代以后,爱因斯坦逐渐转变为积极的和平主义者。1933年4月,有人请求他出面援助因拒绝服兵役而被捕的比利时青年,他发表公开信回答说:“如果我是比利时人,在目前的形势下,我不会拒绝服兵役。我将愉快的参军。我相信,这将有助于拯救欧洲。”后来爱因斯坦移居美国。在得知希特勒动员力量进行核研究的消息后,他毅然给罗斯福总统写信,建议美国加快研究。
1945年,美国在长崎和广岛投掷了原子弹。爱因斯坦悔恨地认为是自己“按了按钮”,并表示如果知道德国人不会成功地制造原子弹,就一点忙都不会去帮了。他认为,消除原子弹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已经成为今天最迫切的问题,因而积极投身到反战和平运动中。
——摘编自布恩《爱因斯坦大传》
1、根据材料,指出爱因斯坦和平主义思想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爱因斯坦关于科学与战争关系的基本观点。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敢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时,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并上书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法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 ——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
土地问题历来是各国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中国政府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期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和措施,深刻的影响着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1)春秋战国时期,土地方面出现了什么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各诸侯国采取了怎样的政策?由此导致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哪些重大变化?
材料一
居人之税,夏秋两征之,┅┅征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旧唐书·食货志》
北宋熙宁五年规定每年九月由县官丈量土地,检验土地肥瘠,分为五等,规定税额。
——《百科知识·宋朝》
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悉并为一条,折办于官。
——《明史·食货志·赋役》
(2)由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土地兼并成为封建社会严重的社会问题。依据材料
一说明唐朝、北宋、明朝各采取什么经济政策来缓解这一问题?其政策的共同点是什么?
材料三
材料四
(3)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针对土地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依据材料三简要说明太平天国的土地制度。在材料四中太平天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美国)《时代》杂志年度风云人物——邓小平
材料一:
1979年1月1日出版的《时代》周刊说,邓小平获选为1978年度风云人物是因为他把中国的大门向世界打开了,让中国走向世界,同时让世界走进中国。 |
材料二:
1986年1月6日出版的《时代》周刊说,这一次邓小平再次当选为年度风云人物是因为他对中国持续不断的改革比1985年发生的其他所有事件都更有可能改变历史的进程。 |
问题:
(1)1978年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把中国的大门向世界打开了”,简述其背景及内容。
(2)材料一所示杂志出版当日,中国外交发生了什么事情成为“中国的大门向世界打开”的有力见证?
(3)哪些“持续不断的改革”使邓小平再度成为年度风云人物的当选者?
(4)对比观察封面人物的背景,有何显著变化?这种变化能反映出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1年伦敦举办第一届世界工业产品博览会。在博览会期间,最受参观者瞩目的展品是蒸汽机、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等技术型产品。
材料二 1854~1856年间,英国进出口贸易中,三种类型商品所占份额图。
材料三为了纪念独立100周年,1876年美国在费城举办了世界博览会,博览会会址建立了一个火车站,并建有通往各地的有轨电车线,突出交通设施建设成果。1904年在美国圣路易斯举办世博会,展出当时世界先进的科技产品。
材料四 1851年,伦敦世博会上,上海英商“宝顺洋行”买办徐荣村携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参加了伦敦世博会,获金银大奖。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举办的世博会上,中国馆的展品是中国传统的农产品、手工业品和工艺品,汇聚了各种各样富有中华特色的游艺戏院、一间佛殿、一间茶室、一个东方美食园。
材料五世博会是人类文明成果荟萃的盛会。蒸汽机、电灯、电视、汽车、飞机、航天器……这些重大发明正是通过世博会传遍了世界,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曾以抚摸方式参观了l893年芝加哥世博会,她在书中写道,如果给她三天光明,她要把最宝贵的第三天留给博物馆,对整个世界做匆匆一瞥,看人类进步的艰难曲折,看历代兴衰和沧桑之变。
——温家宝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国际论坛上的演讲
(1)材料一和材料三中,世博会展品的变化说明了什么?请你设想一下,1904年世界博览会能展出哪些当时世界先进的科技产品?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参加世博会的展品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参加的展品有何不同,并说明其原因。
(4)据材料五指出,世博会对世界经济全球化产生了怎样的促进作用?(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