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土地问题历来是各国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中国政府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期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和措施,深刻的影响着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1)春秋战国时期,土地方面出现了什么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各诸侯国采取了怎样的政策?由此导致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哪些重大变化?

材料一
居人之税,夏秋两征之,┅┅征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旧唐书·食货志》
北宋熙宁五年规定每年九月由县官丈量土地,检验土地肥瘠,分为五等,规定税额。
——《百科知识·宋朝》
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悉并为一条,折办于官。
——《明史·食货志·赋役》
(2)由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土地兼并成为封建社会严重的社会问题。依据材料
一说明唐朝、北宋、明朝各采取什么经济政策来缓解这一问题?其政策的共同点是什么?
材料三

材料四

(3)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针对土地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依据材料三简要说明太平天国的土地制度。在材料四中太平天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许多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向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请回答:
(1)图一的作者是谁?它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2)图二所示的这本著作的作者是谁?属于哪一派别?这一派别的代表人物还有哪些?他们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3)图三刊物反映当时中国思想界兴起什么运动?这场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雅典的民主
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以下历史情景剧。
公元前5世纪后期,一个外邦官员访问雅典。一天,他应邀旁听公民大会,为雄辩滔滔的演说而激动,又为无情的陶片放逐而感慨,对此他既好奇又困惑。这时他巧遇一位雅典智者,于是有了如下对话:
外邦官员:请问,你们的制度究竟有什么好处呢?
雅典智者:回答A
外邦官员:我很好奇,这种制度何以能够产生?据我所知,在很多地方都没有这种制度。
雅典智者:回答B
听完智者的回答,外邦官员陷入了沉思,然后说道:看来,你们的制度真不错。不过它真的完美无缺吗?
雅典智者:回答C
请你扮演雅典智者,回答外邦官员的问题。

历史示意图能够简洁明了地再现历史知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一图二
请回答:
(1)图一反映了唐朝实行的什么政治制度?该制度下三省的职权分别是什么?图二反映了哪国的何种政治体制?该国通过哪一法律文件确立了这一体制?
(2)以上两种政治制度有何相似之处?两者的目的、本质及积极意义有何不同之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迅速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1年清华学堂成立,1928年改建为清华大学。1934年,清华大学发展为包括文、法、理、工四个学院十六个系的综合性大学。文、法、理三院大一不分系,开设共同的必修课程,意在使学生求得关于自然、社会和人文方面的通识。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文、法、理学院并入北京大学等高校,只设置机械至少、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等八个工科系。改革开放后,清华大学逐步恢复和重建了文科院系。
——《清华大学校史稿》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行胜于言
材料二 我们国家,国力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21世纪的主力军,中央作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
——《邓小平文选》
(1)根据材料一,概述建国后清华大学的两次院系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图所示清华校训和格言蕴含着怎样的人才培养理念?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为什么把发展教育作为战略重点之一。为此,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经历了艰难曲折的探索过程。
材料一

魏源李鸿章像 康有为像
材料二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图片分别简述三人所代表派别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的主要观点;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
(3)上述二则材料反映出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