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我国2006——2009年投资和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
项目 |
2006年 |
2007![]() |
2008年 |
2009年 |
投资 |
42 |
40.9 |
45.1 |
42.3 |
消费 |
38.7 |
39.4 |
45.7 |
52.5 |
注:我国平均消费率为58%,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2个百分点,平均投资率为39%,比世界平均水平高19个百分点。美国消费对其GDP的贡献率约在80%左右。
材料二 进入“后危机时代”的2010年,中国经济应从“保增长”转向“促转变”,提高宏观调控水平,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跟踪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变化,充分发挥财政、税收功能,把握好货币信贷增长速度,加大信贷政策对经济薄弱环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保证重点建设项目贷款需要,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扩张。特别是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材料三 2008年国务院出台最新机构改革方案:“大部制”有望精简国务院部门为20个。参与设计政府机构改革课题设计的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毛寿龙教授表示,中国政府将进一步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机构改革,从投资型的经济发展型政府走向公共服务型的经济促进型政府。
(1)分析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常识知识,说明国家应怎样利用宏观调控的主要经济手段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3)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常识知识,说明在经济发展中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
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意义重大。今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密集出访十余个周边国家,邻国领导人频频应邀到访,中央召开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显示了我国政府对周边外交工作的高度重视。
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到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到打造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这一系列新举措都秉承了这样的理念:与周边国家携手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把双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
中国与东盟就推进南海行为准则进程展开磋商,中国与越南决定成立海上共同开发磋商工作组,中国与印度签署边防合作协议。对于存在的分歧和争端,我们在坚定维护国家主权的前提下,致力于通过对话磋商和平解决。
请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分析我国对周边国家采取这样的外交工作思路的依据。(6分)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两会上指出,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家,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更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条件。要保持与主要大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积极推进对话合作,扩大共同利益和合作基础。坚持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推进区域合作进程。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我国的外交政策?
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2014年3月24日,习近平参加少数民族界委员联组会强调要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使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团结,进一步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有人说:“维护民族团结就能进一步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请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评析这一说法。(11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为实现这一伟大梦想,中共中央提出了伟大中国“三部曲”:第一部曲,用20年时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八大又围绕这一核心目标系统地设计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目标体系,第二部曲,再花30年时间,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全面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部曲,在整个21世纪一步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党要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必须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要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宗旨意识、使命意识和忧患意识,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
结合材料分析中国共产党怎样才能领导人民实现“中国梦”?
我国出台的首个城镇化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材料一:失地农民的产生是城镇化进程中的正常现象。“失地农民”既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民,也不是坐班制的典型市民,而是生活空间、生活方式、文化心态都被边缘化了的“边缘人”,面临着诸多困惑:中国农民几千年来以土地为生存之本,哪怕外出闯荡奋斗,心中总有一块地作为最后的心理保障,而今失地造成了失去生存底线的恐慌;因心理惰性与惯性,面对新生活方式的挑战有着内在的恐惧,不知如何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材料二:宁波市政府在推进农民市民化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1)基层引导自治或成方向。各社区组建舞蹈队,创办社区舞台,以文化力量引导村民转变。组建“红帽子”义工队,开展便民服务,公益理念和主人翁意识逐日提升。(2)农民市民化,需培育城市精神。政府有意识地逐步培育这一群体的城市精神,让其真正融入城市发展,跟上时代步伐。
(1)结合材料一,运用“感受文化影响”的有关知识,分析如何消解“失地农民”的困惑?
(2)结合材料二,运用“公民的政治生活”相关知识分析宁波市政府所做出的积极探索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