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伊佩霞指出:“与20世纪前中国历史上任何其他时代相比(除了20世纪),初唐和中唐时的中国人自信心最强,最愿意接受不同的新鲜事物……这个时期的中国人非常愿意向世界敞开自己,希望得到其他国家优秀的东西。”可印证该观点的史实包括
( )
①玄奘西游 ②鉴真东渡
③“新罗坊”的开设 ④波斯织法与图案风格的采用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1915年5月22日,《申报》刊登了一则上海中国明明眼镜公司的声明:“近有丧心病狂之徒,以自己之营业失败,侮蔑本公司货物,谓贩自日本,实为本公司意外之奇辱也……不独本公司无丝毫日货,即中国全国眼镜界上,吾亦敢断言绝无丝毫日货混杂其间。”该现象反映( )
A. |
外交关系影响社会舆论 |
B. |
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
C. |
民族企业发展形势严峻 |
D. |
中外商业竞争愈发激烈 |
下表是有关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洪秀全的描述,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来源 |
内容 |
太平天国方面 |
躯长大,面微圆而白,鼻高耳圆而小,其声音响亮而沉重,笑时屋为之震,有极大之膂力与极敏捷之知觉 |
清廷方面 |
身材魁硕,赤面高颧,有须,粗通文墨,素无赖,日事赌博;体质肥钝,了无异人处 |
民国前后革命党人 |
面长丰满,红须,手垂过膝;身干长大,富雄姿,豪迈博学,治《春秋》《汉书》 |
A. |
不同史料对人物的记载不同 |
B. |
不同的描述体现人物的多面性 |
C. |
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 |
D. |
不同时期对人物描述有所侧重 |
鸦片战争后,列强将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清朝原有的法律体系随之发生改变。《北京条约》签订后,清初制定的海禁律例从根本上被打破。1870年,《大清律例》新增打击拐卖人口出洋、允许华民出洋务工的条文。1909年,清政府颁布《大清国籍条例》,以保护海外华侨。上述材料说明( )
A. |
清廷改革受西方法律影响明显 |
B. |
条约体系与中国国内法关系密切 |
C. |
清朝被迫从闭关锁国走向开放 |
D. |
清政府通过调整法律以应对时局 |
科举及第人数是衡量区域社会流动、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等程度的重要指标。如图为明代湖北进士及湖北籍人物著作分布情况。由此可见( )
A. |
人文环境与人才选拔相互影响 |
B. |
交通条件制约人才分布的格局 |
C. |
政区等级与文教水平保持一致 |
D. |
文化成就与人口升降密切相关 |
宋代依据有无田产,将全国户口分为主户和客户。如表是北宋宝元元年(1038)和元丰元年(1078)三路主户、客户的统计数据,表中客户比率变化反映( )
A. |
土地兼并程度加深 |
B. |
地域经济差别扩大 |
C. |
商品经济发展加快 |
D. |
贫富差距逐渐缩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