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明上河图》近年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动画片《麦兜响当当》将其作成了动画,2010上海世博会“城市足迹馆”也特设一幅《清明上河图》以展示宋代都城的街市。
材料二:16一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年代 |
1600 |
1670 |
1750 |
1801 |
1851 |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
8.25 |
13.5 |
21.0 |
27.5 |
51.0 |
——摘自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材料三:建国以来中国城市化率基本情况(部分)
年份 |
总人口(万人) |
非农业人口(万人) |
城市化率(%) |
1950~1957 |
55196~64653 |
9137~10618 |
16.55~16.42 |
1958~1960 |
65994~66207 |
12210~13731 |
18.50~20.74 |
1978~2006 |
96259~103475 |
15230~19686 |
15.82~32.53 |
——摘编自中国城市化率课题研究小组研究报告
材料四:在19世纪上半期的伦敦,人满为患,迁移到城市里的穷人,大多只能靠乞讨为生。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染病很容易扩散。与此相反,英国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第,拥有艺术收藏品,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和去外国旅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是社会底层的群众所不能理解的。 ——《世界近现代史》
(1)结合材料一图片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城市的发展对宋代的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英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以来不同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历史背景。
(4)根据材料四概括英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历史的长河不断向前,而众多的历史事件都离不开重要城市的承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费正清这样看待北京:“北京的气势雄伟,布局对称,毫无疑问使它成为一切首都中最有气派的……没有一个西方的首都能这样的威严,清醒地构成君主专制政体的象征。”
(1)清朝使君主专制政体的“威严”达到顶峰的标志是什么?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是如何结束的?
材料二 电影《南京!南京!》在各大影院放映,引起巨大反响。它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讲述历史故事。
(2)在中国近代史上,南京有着特殊的地位。请列举四件除了“南京大屠杀”外与南京有关的近代史上的历史事件。材料三
|
|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曾经拥有两千多年的友好往来历史。在近代中日关系史上,记载的却是一系列惨痛的回忆。长期以来,中日关系一直就是一个敏感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09年12月22日人民网刊文《环球瞭望:中日“世仇”可以法德历史为鉴》指出:法国与德国的关系与中日关系有些相似,20世纪中期以前的百年间,法德两国发生了多次战争,……战后法德两国和平发展,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克服了种种困难和障碍渐渐走到了一起。……以前是所谓的“德法世仇”,今天,两国正在共同参与组织一个和平的、超越民族的社会。……中日两国可从中获得借鉴。
(1)请列举至少三例19世纪末以来,造成中日两国“世仇”的重大事件。综合归纳造成这些事件的原因?
(2)“德法世仇”化解的标志是什么?新中国成立后,中日两国是如何打破外交关系的坚冰的?导致这一事件的直接推动因素是什么?
(3)中日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你认为中日两国如何才能实现类似法德的合作?
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两大主题。今日的中国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回顾曾经走过的道路,却是用无尽的艰辛写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的农村改造更有长远影响。……当时中国农业问题之庞大与严重,足以使从事工作者惊讶。l949年以前中国可谓有三个不同的经济体系。在东北原来有“日满鲜”体系,东北的生产和分配只向日本与朝鲜配合。沿海的城市经济大体向外,由国际力量支配。中国内地既为农民丛集之区,一向被遗弃如孤儿。……佃农问题并非一切不平的所在。耕地有时分割的如房间大小,耕牛无法转身。有时所谓地主与佃农只有大同小异,彼此距挨饿不过只两三步。放高利贷已是千篇一律,及于放贷者的亲戚与邻舍。这种情形下,即使要劫富济贫,也难划分界限。这种种现实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实迹:当初农村问题本已严重,最少近几十年来又无人过问,至令之江河日下,况又内外煎逼,农村且还要承受战争与灾荒的后果。
……一到中共控制稳定,村民开始行使他们的选举权,所有党员都要一一在人民面前对帐,称为“过关”,凡是被村民否定者不得为共产党员,或要改造学习。各干部将马克思的劳力价值说(一切价值处于劳力)教与村民。重新分配土地时,事无大小,共产党员均不厌其详的一一区分。其所作调查统计之细超过任何习惯之标准。用道德规劝的时候也贯穿各人良心。毛泽东与共产党人执行土地改革之精,确实夸人惊讶。
主要的行动全经过协定,详细规划,初步试验、修订,重新检讨,到第二次修正才能算数。在村庄之外,地区工作人员检讨他们的工作时,其扩大会议可以纠集到几百个代袁讨论上好几个星期。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依据材料归纳当时中国农村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不得摘抄原文),概括中共解决农村问题方法上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1952年,毛泽东曾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材料三 1953年初,美国将携带核弹头的导弹秘密运到日本的冲绳岛,为向中国发射核导弹做准备。1955年,人民解放军解放浙江的一江山岛和大陈岛时,美国国会授权总统可以对中国使用核武器,美国军方制定了用原子弹攻击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多种方案。
1958年,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国的核工业全面上马了。但是到1960年8月23日,苏联撤走专家,带走图纸,中国面临的是无数技术的盲点和物资的缺乏。在严峻形势的压力下,毛泽东发出自力更生搞出原子弹的口号。期间,美国先后制定了“针锋相时”、“亡命之徒”方案,企图阻止、甚或出动飞机轰炸中国的核试验基地。l964年10月1 6日,中国原子弹试验成功。
──江源《中国之路》
材料四 有一位国民党将领,从大陆败退到台湾后,辞职去了南非,那时候的南非还奉行种族隔离政策,黄种人是有色人种,在路上行走必须走边道不准走大马路,在公共汽车上必须坐后排座。这天,这位先生乘公共汽车,上车后他习惯地往后面走,司机很友好的对他说:“这位先生,请您到前排就座。”老先生非常诧异,说:“我是中国人。”司机说,“我知道,我看出来了。难道您没看报纸?昨天中国爆炸了原子弹。能造出原子弹的民族是应该受到尊敬的。从今天起,中国人都可以坐前排座。”
──姜敏《海外见闻》
(2)依据材料二、三,概括中国的原子弹从无到有的背景。
(3)综台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原子弹试验成功的影响。
现代化(亦作近代化)指的是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其基本内涵是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经济商品化、市场化、全球化;思想理性化、科学化、多元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指出: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在一个国家内部,自己的国家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就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即使成为一个大国,也是不可能持续的。……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处于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大清王朝268年的江山才刚刚坐了44年。但是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
──《大国崛起》之“走向现代(英国)”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l7、18世纪英国的内部力量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入口处的具体表现及其对促进本国近代化方面的作用。
材料二为了劝阻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借口要挟中国,清政府聘用已卸任的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使团于l868年2月至l870年10月访问欧美1l个国家。该使团以记名海关道志刚、礼部郎中孙寥谷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太臣,英国使馆翻译柏卓安、法籍海关税务司德善为左右协理。经蒲安臣使团交涉,英,美等国表示对华将采取“节制和温和”的政策。志刚等人还记载了出访的行程和外国的风土人情。使团回国以后,由于人微言轻,对政府决策没有产生什幺影响。
──王绍坊《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1871年l2月至l873年9月,日本政府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求知识于世界”,派岩仓使节团访问欧美12十国家。该使团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参议木户孝允、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芳为副使。岩仓使节团在修约方面没有取得进展,却考察了欧美国家的政府机构、议会、法院、公司、交易所、工厂、矿山、港口、农牧场、兵营、学校、报社和福利设施等,从各个方面加深了对西方近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伊文成《明治维新史》
(2)对比材料二、三,归纳日本使团出使欧美的目的和成员组成有何特点?简要分析中日两国统治集团对近代化的态度及其影响。
材料四传统的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逐步摆脱这种观念,形成新的认识,
……实践表明,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强,发展态势也比较好。我国经济要优化结构,加快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继续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
……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套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从2001年开始,全球资本都将目光瞄准中国,中国次本也开始游猎全球。与此同时,被全球化浪潮抉裹前行的中国一路狂奔之后,开始调整自己的呼吸和步伐。
──王明博《自强之路》
(3)材料四表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2001年开始,“中国资本开始游猎全球”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并由此说明我国的对外开放出现了怎样的新变化?
在辉煌灿烂的人类文明史上,政治文明的演进变迁可谓流光溢彩分外璀璨。但由于世界各地区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民族和文化传统等心素差异,使得这一演进过程呈现出复杂多样性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过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只因宋初太宗太祖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揽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宋朝在政治制度上未能有“大变动”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二 对于真正的美国主流精英人士来说,他们的国家最值得为之骄傲的不是其庞大的物质财富、领先世界的科技和教育、无与伦比的军事力量,而是创造这一切的机制。这种机制用通俗的话采讲就是治国之道。
──《美国文化与社会》
(2)材料二所述“机制”确立的标志及其思想核心是什么?在处理中央集权问题上有何突出特点?
材料三 l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邓小平说:“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争等等。我们并不反时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中国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
──《邓小平文选》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91l年的中国并不只是美国政体的简单仿制。如何理解材料中“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的观点?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如何看待中外政治制度的不同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