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本宪法所授予之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之合众国国会……众议院以各州人民每二年所选举之议员组织之……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大总统。大总统之任期为四年。同任副总统之任期亦然。大总统与副总统,应依照下列手续选举之……”
材料二 宪法规定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总统任期7年,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议会采取两院制.参议院通过间接选举产生,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
材料三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议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材料四 第12条:“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第15条:“由皇帝任命帝国首相。”第18条:“(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
请回答:
(1)上述四则材料分别出自欧美国家的什么政治文献?
(2)以上材料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的哪两种基本类型?
(3)对君主和议会的关系,材料三和材料四的规定有什么不同?
(4)根据上述材料归纳,就大多数国家而言,资产阶级代议制具有哪些特征?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13-2014年广东省韶关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
文化全球化强调文化在多元基础上开放性的对话和交流。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伏尔泰说“中国人在道德和政治经济学、生活必须的技艺等方面已臻完美境地。”
材料二文化全球化时代的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往中,会经历民族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内卷化”即修正或改造的过程。
——据江宁康《文化全球化一个需要探讨的命题》
材料三未来全球的冲突主要是文明的冲突……各文明根本的文化差别,世界变小后人与人交互频繁,不同文化特色的互动增加激发了文化差别感觉和敌意,西方经济霸权地位影响下的文化模仿与归根,文化发展的排他性和独立性,这导致20世纪以来冲突避无可避。
——据黄皖毅、邵鹏《国外文化全球化研究述评》
(1)结合明清历史,列举当时伏尔泰认为“中国经济已臻完美”的史实。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中国对外来文化“内卷化”的主要历程。
(3)据材料三, 概括指出20世纪以来冲突“避无可避”的原因。
(4)综合以上问题,针对文化全球化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2013-2014年湖南省长沙市高三模拟考试文综)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重农抑商政策,就是代表土地资本的统治阶级,用以维持封建势力的唯一方法。中国历史,自秦汉以至民国成立,其间每当更迭朝代的时候,便有所谓“群雄并起”,这种“群雄”,就是封建的割据之代表人物,他们都是些狡黠者,利用朝代更迭人民骚动的时机,来攫取统治阶级的地位,以保持地主阶级宰割天下的局势。所以朝代只管更迭,却依旧不曾脱离封建社会,而走入到另一个阶段上面去。但是,为什么不能脱离封建社会呢?最简单的答案,就是:因为中国的产业没有发达。产业没有发达,所以即令有势力雄厚的商业资本,其力量也不足以摇动封建社会的秩序,却不能代替土地资本,而使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走到另一个阶段上面去。一部二十四史的政权推移,翻来覆去,都不能跳出封建社会的圈子外面,其根本原因,即在于此。
——杨东莼:《中国文化史大纲》
材料二大量贵金属经过西班牙、葡萄牙、英国、荷兰被源源不断地输入欧洲。16世纪的政治经济学专家们针对这个时期提出了一套“国富”理论。他们认为这个理论没有任何瑕疵,并且可以给他们本国带来最大限度的利益。他们认为,只有黄金和白银才是最实际的财富……重商主义将财富的价值无限扩大,而对于普通人来讲,成为“有钱人”则成为其毕生的追求。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像外科手术技术和时尚潮流一样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改变。就我所知,到了19世纪,重商主义被摒弃,迎来了开放与竞争并重的自由经济体系。
——(美)房龙:《人类的故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当时中西商业政策的不同并分析这一不同背后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经济政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2013-2014年辽宁省锦州市高三第一次质检文综)
(25 分) 生产和消费是人类诞生以来的永恒主题,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相伴而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论治者类欲禁奢,以为财节则民可与富也。……予每博观天下之势,大抵其地奢则其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生也。何者?势使然也。今天下之财赋在吴越。吴俗之奢,莫盛于苏杭之民。有不耕寸土,而口食膏粱;不操一杼,而身衣文绣者。不知其几何也。盖俗奢而逐末者众也。只以苏杭之湖山言之,其居人按时而游,游必画舫肩舆,珍羞良酝,歌舞而行,可谓奢矣。而不知舆夫舟子、歌童舞妓,仰湖山而待爨(音:cuan意:烧火煮饭) 者不知其几。故曰,彼有所损,则此有所益。若使倾财而委之沟壑,则奢可禁。不知所谓奢者,不过富商大贾豪家巨族,自侈其宫室、车马、饮食、衣服之奉而已。彼以粱肉奢,则耕者、庖者分其利;彼以纨绮奢,则鬻者、织者分其利。
——明陆揖《蒹葭堂杂著摘抄·禁奢辨》
材料二随着城市的发展,实际工资的上涨,与之并行的许多消费品价格的下降,在19世纪80、90年代,使得工人们能够消费得起食物和除住房以外的东西了。工人们的预算中现在也包括了更多的衣服开销,甚至可以去进行休闲消费了。……人们从乡村向城市的大量迁移,从事农业的人口数量急剧下降。到20 世纪50 年代,欧洲大部分地区的农民数量都下降了50%。但工人阶级的规模并没有因此而扩大。随着白领雇员人数的逐渐增加,产业工人的人数逐渐下降了。同时,工人阶级的实际工资上升使他们能够以中产阶级的模式进行消费了,由此进入了一些观察家所称的“消费社会”。20 世纪20年代,商业中引入了分期付款方式,这种方式在50 年代广为流行,使得工人们有能力像中产阶级一样购买电视、洗衣机、冰箱、吸尘器、录音机和汽车等。
——摘编自[美] 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1)根据材料一,简要评述陆楫的消费观,(12 分)并概括指出明末清初江南地区社会生活方面出现的新现象。(4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以来欧洲工人阶级消费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消费社会”兴起的条件。(5 分)

(2013-2014年辽宁省锦州市高三第一次质检文综)
(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万历九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规定:把原来历代王朝规定征收的田赋(土地税)、徭役(农民无偿为国家服劳役)、杂税合并起来,折合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以白银形式统一征收;把徭役归入田亩之后,被国家征调而又不愿服徭役的人,可以出银雇人代役。当时“天下有不得不条鞭之势,张江陵(居正)不过任势而行之”,而此法达成“民不加赋而国用足”,也是张居正认为最值得炫耀的事。
——《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夫讲学之风日行,各种新说层出不穷。万历年间,李贽在湖北麻城书院讲学时以“异端”自称,他嘲讽孔子并非圣人,“亦庸众人类也”,戏谑将孔子奉为偶像是“丑妇之贱态”,反对把“四书五经”作为统一思想的标准,认为人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思考判断。张居正对讲学“特恶之”,在《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中,指斥讲学是“群聚徒党”、“空谈废业”,因此“尽改各省书院为公廨。凡先后毁应天府等处书院六十四处”。万历七年(1579 年),根据张居正的建议,朝廷下诏禁讲学、毁天下书院。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1)依据材料一,说明“一条鞭法”对赋役制度的改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材料二反映了明末怎样的新思潮? (9 分)
(2)依据材料,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简评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和“禁讲学毁书院”的行为。(6 分)

(2013-2014年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一轮复习质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在服饰上,明初对于服装的色彩和用料限定甚严……但至晚明,小康人家“非绣衣不服”,大户婢女“非大红裹衣不华”(《阅世篇》卷八)。……明初严禁庶民厅房逾三间,但到明后期,则“江南富翁……五间七间,九架十架,犹为常耳……”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不幸的是,在此期间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四 ……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克服专制王权于是成了继续前进的条件,在这个时候,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就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
——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请回答:
(1)结合明清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2)材料二反映了明朝初期到后期平常百姓的社会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在思想领域“革新与发展”的主要表现是什么?这一表现与材料一、二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是怎样“克服专制王权”的?“克服专制王权”又是如何进一步促进英国现代化进程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