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商业不断发展,城市走向繁荣,市民阶层壮大,与这些经济现象相适应,文化领域也成就非凡,这些成就不包括 ( )
| A.小说的出现和繁荣 | B.魏晋书法的形成和发展 |
| C.宋朝风俗画的发展 | D.话本的兴起 |
明朝丝织业中出现的“机房”被认为是中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其主要依据是
| A.使用机器生产且有一定规模 | B.分工精细,生产有序 |
| C.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交换生活用品 | D.“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 |
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农业税(万贯) |
非农业税(万贯) |
农业税:非农业税 |
|
| 至道末年(997年) |
2 408.1 |
1 567.7 |
60:40 |
| 天禧末年(1021年) |
2 641.2 |
3 874.0 |
40:60 |
| 熙宁十年(1077年) |
2 021.3 |
5 117.2 |
28:72 |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向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④重农抑商政策已经不再实施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③④
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席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 A.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
| C.官府鼓励经商 | D.生活习俗改变 |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这句话反映的现象是
| A.棉布柔软结实,取代了丝织品的地位 | B.棉布适用范围广 |
| C.棉布保暖性好,可以御寒 | D.棉布功劳大于丝织品 |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是土地之神,“稷”是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 A.非常重视祭祀 | B.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
| C.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