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是一位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收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政策的理解。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 ( )
A.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
B.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 |
C.这一做法使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
D.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新高度 |
黑格尔在比较普罗塔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和苏格拉底的“要认识你自己”时说:“智者们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值这还是不能确定的,其中还包含着人的特殊规定……在苏格拉底那里,我们也发现人是尺度,不过这是作为思维的人”。这里,黑格尔强调了苏格拉底认识的进步意义,那就是苏格拉底认识到
A.人成为了具有普遍性的理性思维的人 | B.人是个体的感性的人 |
C.人的感知成了一切真理的标准 | D.人的地位与作用 |
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关于古希腊罗马的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
第一步 |
第二步 |
|
甲 |
提出雅典民主是多数人民主的观点 |
找到伯利克里的同样言论作证据 |
乙 |
提出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的观点 |
找到公民大会上发言计时器作证据 |
丙 |
查阅到“人是万物的尺度”等一手史料 |
得出当时已产生人文精神的结论 |
丁 |
查阅到《十二铜表法》的具体内容 |
得出这是世界最早的成文法的结论 |
A.甲 B.乙 C.丙 D.丁
“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他是
A.普罗塔戈拉 | B.梭伦 | C.苏格拉底 | D.伯里克利 |
亚里士多德说:“由于致富艺术表现在商业活动中,这种艺术永远不会有达到目的的极限,因为其目的是永无止境地攫取财富和占有货币。”按亚里士多德思想“合乎逻辑推向”,下述思想明显与其不同的是
A.孔子提出,中国“乃士农工商四民之结合,而士农则总居工商之上” |
B.《史记·货殖列传》载:“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 |
C.韩非子把从事“末业”的“工商之民”列为社会中的“五蠢”之一 |
D.《管子》强调要利用国家垄断等手段挤压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空间 |
古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说:“对于美德,我们仅止于认识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努力培养它,运用它,或是采取种种方法,以使我们成为良善之人。”又强调“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他这样说是因为
A.民主政体下希腊人不受法律约束 | B.古代希腊人没有任何法律观念 |
C.智者学派反对法律对人的约束 | D.智者学派忽视了社会道德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