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原(推究)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 B.仓皇东出(往东边) |
| C.吾三恨也(仇恨) | D.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全) |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而智勇多困于所溺②祸患常积于忽微 |
| B.①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②岂独伶人也哉 |
| C.①负而前驱②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
| D.①自然之理也②莫能与之争 |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虽曰天命,岂非人事 |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
| C.至于誓天断发,泣不沾襟 | D.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
16.下列各项对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评论庄宗的盛衰得失,阐明中心论点,既赞叹庄宗成功又慨叹庄宗 失败。 |
| B.以庄宗的“极盛”和他的“极衰”构成强烈的对比,在对比中强调“人事” 的作用。 |
| C.“岂得之难……而皆自于人欤?”连用问句,发人深思,并寓结论于疑问中, 又引《尚书》作答,引出古训,点明庄宗得失天下的原因——“天命”。 |
| D.段末引出历史教训,含蓄地批判朝政,讽谏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 |
味深长,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普遍性。
17.翻译下面句子: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3)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赵安仁,字乐道,河南洛阳人。安仁生而颖悟,幼时执笔能大字,十三通经传大旨,早以文艺称。赵普、沈伦、李防、石熙栽成推奖之。雍熙二年,登进士第,补梓州榷盐院判官,以亲老弗果往。会国子监刻《五经正义》板本,以安仁善楷隶,遂奏留书之。
景德初,翰林学士梁颢召对,询及当世台阁人物,上称安仁文行。寻颢卒,即以安仁为工部员外郎,充翰林学士。
安仁从幸澶州,会北边请盟,首命安仁撰答书,又独记太祖时聘问书式。辽使韩杞至,道命接伴,凡觐见仪制,多所裁定。馆舍夕饮,杞举橙子曰:“此果尝见高丽贡。”安仁曰:“橙橘产吴、楚,朝廷职方掌天下图经,凡他国所产靡不知也。今给事中吕祜之尝使高丽,未闻有橙柚。”杞失于夸诞,有愧色。杞既受袭衣之赐,且以长为解,将辞复左衽。安仁曰:“君将升殿受还书,天颜咫尺,如不衣所赐之衣,可乎?”杞乃服以入。
及姚东之至,又令安仁接伴。东之谈次,颇矜兵强战胜。安仁日:“老氏云:‘兵者不祥之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也,乐杀人者不得志于天下。”东之自是不敢复言。王继忠将兵陷没,不能死节而反事之,东之屡称其材。安仁曰:“继忠早事藩邸,闻其稍谨,不知其他。”其敏于酬对,切中事机,类如此。时论翕然,称其得体,上益器之,自是有意柄用。安仁又集和好以来事宜,及采古事,作《戴斗怀柔录》三卷以献。
安仁质直纯悫,无所矫饰,宽恕谦退,与物无竞,虽家人仆使,未尝见其喜愠。女弟适董氏,早寡,取归给养。其甥董灵运尚幼,躬自训导,为毕婚娶。幼少与宋元舆同学,元舆门地贵盛,待安仁甚厚。元舆蚤卒,家绪浸替,安仁屡以金帛济之。尤知典故,凡近世典章人物之盛,悉能记之。喜诲诱后进,成其声名,当世推重之。有集五十卷。
(选自《宋史》,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之谈次,颇矜兵强战胜矜:夸耀 |
| B.凡他国所产靡不知也靡:没有 |
| C.元舆蚤卒,家绪浸替替:更替 |
| D.安仁屡以金帛济之济:救助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杞乃服以入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 B.①不能死节而反事之②夜缒而出 |
| C.①以安仁善楷隶,遂秦留书之②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
| D.①躬自训导,为毕婚娶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赵安仁“敏于酬对”的一组是()
①询及当世台阁人物,上称安仁文行②凡觐见仪制,多听裁定
③朝廷职方掌天下国经,凡他国所产磨不知也④天颜咫尺,如不衣所赐之衣,可乎?
⑤乐杀人者不得志于天下⑥闻其稍谨,不知其他
| A.①②③ | B.②③⑥ | C.①④⑤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安仁幼时就能执笔写大字,十三岁就能经传大意,很早就以文章才艺出名,受到赵普等人的推许奖誉,并因此中了进士。 |
| B.赵安仁受命接待辽使韩杞,在一次接待晚宴上,韩杞拿着橙子说,这种果子曾经在高丽贡品中见过,赵安仁以事实给予了反驳。 |
| C.韩杞在接受了皇帝掌赐的一套衣服后,以衣服太长为借口,要穿回自己原来的衣服,赵安仁以充足的理由说服韩杞穿着赏赐的衣服上朝。 |
| D.赵安仁为人质朴、宽厚,与物无争,无私帮助自己的亲人和同学,积极教诲引导年轻人,成就他们的声名,被当世所推重。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4小题,共12分)
1、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2、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
3、其敏于酬对,切中事机,类如此。
4、女弟适董氏,早寡,取归给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一)读《江南录》
王安石
故散骑常侍徐公铉奉太宗命撰《江南录》,至李氏亡国之际,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①存亡论之。虽有愧于实录,其于《春秋》之义②,箕子之说③,徐氏录为得焉。
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恶者无大于杀忠臣。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纣为君,至暴矣,武王观兵于孟津,诸侯请伐纣,武王曰:“未可。”及闻其杀王子比干,然后知其将亡也,一举而胜焉。季梁在随,随人虽乱,楚人不敢加兵。虞以不用宫之奇之言,晋人始有纳璧假道之谋④。然则忠臣国之与也,存与之存,亡与之亡。
予自为儿童时,已闻金陵臣潘佑以直言见杀,当时京师因举兵来伐,数以杀忠臣之罪。及得佑所上谏李氏表现之,词意质直,忠臣之言。予诸父中旧多为江南官者,其言金陵事颇详,闻佑所以死则信。然则李氏之亡,不徒然也。
今观徐氏录言佑死,颇以妖妄,与予旧所闻者甚不类。不止于佑,其它所诛者,皆以罪戾,何也?予甚怪焉。若以商纣及随、虞二君论之,则李氏亡国之君,必有滥诛,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何以知其然?吾以情得之。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吾闻铉与佑皆李氏臣,而俱称有文学,十余年争名于朝廷间。当李氏之危也,佑能切谏,铉独无一说,以佑见诛,铉又不能力诤,卒使其君有杀忠臣之名,践亡国之祸,皆铉之由也。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以佑观之,其它所诛者又可知矣。噫!若果有此,吾谓铉不惟厚诬忠臣,其欺吾君不亦甚乎!
【注】①历数:指帝王继承的次序。古代迷信说法,认为帝位相承和天象运行次序相应。②《春秋》之义:臣子为君亲讳,礼也。③箕子之说:周武王灭商后,问商纣王的叔叔箕子商灭亡的原因,箕子不讲韶山的恶,只讲存亡之理。④晋国向虞国借道讨伐虢国,宫之奇劝谏,虞君不听,为晋回军时所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氏录为得焉得:感恩 |
| B.然则忠臣国之与也与:同盟 |
| C.数以杀忠臣之罪数:列举 |
| D.然则李氏之亡,不徒然也徒:仅仅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②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
| B.①一举而胜焉②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
| C.①当时京师因举兵来找②因为之力而敝 ,不仁 |
| D.①吾以情得之②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
下面六句话中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属于作者批评《江南录》创作“失实”的一组是()
①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存亡论之
②其于《春秋》之义,箕子之说,徐氏录为得焉
③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
④今观徐氏录音佑死,颇以妖妄
⑤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若之耳
⑥铉又不能力诤,卒使其君有杀忠臣之名,践亡国之祸
| A.①③④ | B.①④⑤ | C.②⑤⑥ | D.②③⑥ |
下列有关原文的鉴赏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徐铉的《江南录》在评论李煜亡国这件事时,并没有言及李煜的过错,这有悖于历史创作的“实录”原则。 |
| B.作者直言国君的最大恶行是杀害忠臣,有此恶行必然会导致国破家亡,作者列举历史上的事例证明这一观点,很有说服力。 |
| C.作者以小时候听到过的潘佑直言被杀的相关事实,来说明李氏亡国与杀害忠臣不无关系。 |
| D.作者摆事实、讲道理,指出徐铉的《江南录》歪曲史实,诬陷忠良,欺瞒君主,是为了达到弹劾同僚的目的。 |
把下面文言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刑赏忠厚之至论
(宋)苏 轼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休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
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从而哀矜惩创之矜:怜悯 |
| B.故其吁俞之声,欢休惨戚 戚:忧伤 |
| C.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宥:宽容 |
| D.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劝:劝说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然犹命其臣吕侯②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 |
| B.①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②何为其然也 |
| C.①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也乎吾 |
| D.①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以下6句话分别编为4组,全部直接体现“刑赏忠厚”的一组是
①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
②故其吁俞之声,欢休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
③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④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⑤疑则举而归之于仁
⑥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 A.①②④ | B.③⑤⑥ | C.①③④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忠厚立论,援引古仁者以忠厚为本施行刑赏的范例,阐发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说理透彻,结构严谨。 |
| B.《书》认为有疑问的罪行可以从轻处罚,有疑问的功德可以从重奖赏,这个观点表现出了刑赏忠厚之意。 |
| C.过于仁慈,还不失为一个君子;超出义法,就流为一个残忍的人了。所以,在作者看来,仁慈是可以多一些的,但义法是不可以多施加的。 |
| D.作者在文中列举“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这个事例,是为了证明尧是一个仁慈的人。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
②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③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韩信将兵
上①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公何如曰如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释】①上:指刘邦。
用斜线( / )为文中划线部分的句子断句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公何如曰如臣多多而益善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