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夷待访录》中载:“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从根本上体现出:
A.农民反封建的强烈愿望 | B.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的愿望 |
C.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 | D.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要求 |
《汉书·艺文志》称先秦某一学派“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而不知别亲疏。”这反映的是()
A.儒家的忠孝思想 | B.道家的辩证法思想 |
C.法家的君臣名分思想 | D.墨家的“兼爱”“非攻” |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主张“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下列关于材料中观点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A.深受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 |
B.小农经济形成是其产生的根源 |
C.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
D.思想是为维护君主统治服务的 |
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
A.依靠礼仪法治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 |
B.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顺服” |
C.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
D.从强调“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的社会 |
早于孔子100多年的鲁国大夫减文仲,因为在国内“废六关”(毁掉阻碍商品流通的关卡)、“妾织蒲”(织蒲席出售,与民争利)被斥为“不仁”的人。孔子的学生子贡从事货殖(商业)也受到不安本分的指责。这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时期()
A.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B.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 |
C.儒家反对商业活动 | D.新兴商人日益活跃 |
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