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朱佑字仲先,南阳宛人也。少孤,归外家复阳刘氏,往来春陵,世祖与伯升皆亲爱之。伯升拜大司徒,以佑为护军。及世祖为大司马,讨河北,复以佑为护军,常见亲幸,舍止于中。佑侍宴,从容曰:“长安政乱,公有日角之相,此天命也。”世祖曰:“召刺奸收护军!”佑乃不敢复言。从征河北,常力战陷阵,以为偏将军,封安阳侯。世祖即位,拜为建义大将军。建武二年,更封堵阳侯。冬,与诸将击邓奉于淯阳,佑军败,为奉所获。明年,奉破,乃肉袒因佑降。帝复佑位而厚加慰赐。遣击新野、随,皆平之。
延岑自败于穰,遂与秦丰将张成合,佑率征虏将军祭遵与战于东阳,大破之,临阵斩成,延岑败走归丰。佑收得印绶九十七。进击黄邮,降之,赐佑黄金三十斤。四年,率破奸将军侯进等围秦丰于黎丘,破其将张康于蔡阳,斩之。帝自至黎丘,使御史中丞李由持玺书招丰,丰出恶言,不肯降。车驾引还,敕佑方略,佑尽力攻之。明年夏,城中穷困,丰乃将其母、妻、子九人肉袒降。佑槛车传丰送洛阳,斩之。大司马吴汉劾奏佑废诏受降,违将帅之任,帝不加罪。佑还,与骑都尉臧宫会击延岑余党阴、酂、筑阳三县贼,悉平之。
佑为人质直,尚儒学。将兵率众,多受降,以克定城邑为本,不存首级之功。又禁制士卒不得虏掠百姓,军人乐放纵,多以此怨之。九年,屯南行唐拒匈奴。十三年,增邑,定封鬲侯,食邑七千三百户。
十五年,朝京师,上大将军印绶,因留奉朝请。佑奏古者人臣受封,不加王爵,可改诸王为公。帝即施行。又奏宜令三公并去“大”名,以法经典。后遂从其议。二十四年,卒。
(取材于《后汉书.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世祖与伯升皆亲爱之爱:宠幸。 |
B.佑为人质直,尚儒学尚:崇尚。 |
C.以克定城邑为本克:攻下。 |
D.以法经典法:法律。 |
下列语句分编四组,最能表现朱佑“攻城略地”的一组是 ( )
①从征河北,常力战陷阵
②遗击新野、随县、皆平之
③佑率征虏将军祭遵与战于东阳,大破之
④率破奸将军侯进等围秦丰于黎丘,破其将张康于蔡阳
⑤槛车传丰送洛阳
⑥与骑都尉臧宫会击延岑余党阴、酂、筑阳三县贼,悉平之。
A.②③⑤ | B.①④⑥ | C.①③⑤ | D.②④6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朱佑为人质朴正直,崇尚儒学。率领部队,多次接受投降,以攻克平定城镇为根本,不思杀敌的功劳。 |
B.朱佑军令严明,善于指挥将领联合作战,曾率领祭遵、侯进和臧宫等将领攻城略地,屡建战功。 |
C.世祖曾派人试图劝降秦丰,被秦丰拒绝,后来秦丰战败,携妻儿老母投降,世祖也没有加罪于他。 |
D.朱佑在任奉朝请时,曾进谏希![]() |
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年,奉破,乃肉袒因佑降。
(2)又禁制士卒不得虏掠百姓,军人乐放纵,多以此怨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于仲文,字次武,髫龀①就学,耽阅不倦。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起家为赵王属,寻迁安固太守。
(隋)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遣将檀让收河南之地。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迥怒其不同己,遣仪同宇文威攻之。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以功授开府。迥又遣其将宇文胄渡石济,宇文威、邹绍自白马,二道俱进,复攻仲文。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开城西门,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迥于是屠其三子一女。高祖见之,引入卧内,为之下泣。进位大将军,领河南道行军总管。给以鼓吹,驰传诣洛阳发兵,以讨檀让。
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仲文以羸师挑战。让悉众来拒,仲文佯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檀让以余众屯城武,别将高士儒以万人屯永昌。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让谓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享士。仲文知其怠,选精骑袭之,一日便至,遂拔城武。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于沛县,将攻徐州。其妻子在金乡。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②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谓为信然,皆喜。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善净望见,以为檀让,乃出迎谒。仲文执之,遂取金乡。
毗罗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毗罗匿荥阳人家,执斩之,传首阙下。勒石纪功,树于泗上。
史臣曰:仲文博涉书记,以英略自诩,尉迥之乱,遂立功名。(《隋书·于仲文传》)
①髫龀(tiáo chèn): 幼年,幼童。②蜀公:指尉迥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髫龀就学,耽阅不倦耽:沉迷 |
B.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骑:战马 |
C.方槌牛享士享:犒赏 |
D.金乡人谓为信然,皆喜信:真实 |
下列各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毗罗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 |
B.毗罗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 |
C.毗罗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 |
D.毗罗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仲文年轻时就胸怀大志,气度超凡。尉迥发动叛乱,并派人联合于仲文,但于仲文不为所动,予以拒绝。尉迥对此极为愤怒,派遣宇文威攻打他。 |
B.于仲文击溃了宇文威的军队之后,尉迥又派遣两路大军围击于仲文。于仲文因麻痹大意而受到贼兵两路合击,被迫率领六十多个骑兵突围而逃,而贼兵穷追不舍。 |
C.《孙子兵法》云:“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于仲文可谓深谙其道,在城武一役中,他在贼兵将士一片松散之时,火速出击,一举攻占了城武。 |
D.在平定尉迥之乱中,于仲文运筹帷幄,历经数战,最终生擒檀让,斩杀席毗罗。因此,朝廷为他刻石纪功,石碑立在泗水之滨。从此,于仲文功成名就。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仲文以羸师挑战。让悉众来拒,仲文佯北,让军颇骄。
(2)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善净望见,以为檀让,乃出迎谒。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赞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
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史记·淮阴侯列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呕呕:和悦温和的样子 |
B.不居关中而都彭城 都:国都 |
C.印刓敝,忍不能予刓 :磨圆棱角 |
D.今大王举而东举:兴兵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
B.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
C.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公之时廉将军孰与秦王 |
D.三秦可传檄而定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动 |
下列句子都能体现项王“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的一项是
①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②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③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④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⑤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⑥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
A.①④⑤ | B.①②⑤ | C.②③⑥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认为勇敢凶悍仁爱强大,项羽远胜刘邦,但项羽也有自身弱点或失误,即匹夫之勇、妇人之仁、任人唯亲、杀戮过多,因此,项羽其强易弱。 |
B.韩信认为,“秦民”对项羽所任的三秦王是既“怨”又“痛”且“莫爱”;而对刘邦的入关是“无不欲得大王王秦”,民心所向,显而易见。 |
C.韩信冷眼旁观,比较了刘项两人的不同:项羽暴虐,刘邦抚民;项羽斗勇,刘邦使智;项羽刚愎,刘邦纳谏;项羽弃义,刘邦守约。 |
D.韩信对天下形势和项羽为人的分析精辟而深刻,显示了韩信的雄才大略以及高瞻远瞩的胸襟,刘邦对其相见恨晚。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
(2)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
用斜线(/)断句:晏子谏曰:昔吾先君桓公出游睹饥者与之食睹疾者与之财,使令不劳力,籍敛不费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悠然亭记
归有光
余外家世居吴淞江南千墩浦上。表兄淀山公,自田野登朝,宦游二十余年,归始僦居①县城。嘉靖三十年,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
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媢者所不容。然至今朝廷论人才有用者,必推公。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靖节世远,吾无从而问也。吾将从公问所以悠然者。夫“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哉?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峄,历嵩、少间,涉两海,入闽、越之隩阻②,兹山何啻泰山之礨石③?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庄子云:“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④,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也?”予获侍斯亭,而僭为之记。(选自《明清散文》)
【注】①僦(jiù)居:租房。②隩(ào)阻:深险难行之地。③礨(lěi)石:大石。④缗(mín):指杂芜。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阳:山的南面 |
B.盖去县三十里去:距离 |
C.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名:命名 |
D.公殆未能以忘于世殆:大概、恐怕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②吾其还也 |
B.①靖节世远,吾无从而问也②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
C.①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②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
D.①旧国旧都,望之畅然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有光叙写了自己的表兄淀山公离朝后随遇而安,建筑庭园,修建悠然亭,颇有陶渊明归隐园田的思想情趣。 |
B.淀山公有才能,做官时,多著声绩;离朝后,朝廷仍然认为他可被任用,但是他自己却已忘怀,纵情山水。 |
C.淀山公现居的马鞍山虽然与泰山的一块大石无异,但他现在面对此山与曾经游览泰山等名山的心态,同样悠然。 |
D.归有光借写淀山公构园、作亭等事及关于“悠然”的言论,来表现他在离朝后僦居县城、悠然自得的生活。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
(2)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媢者所不容。文中哪些地方能够表现淀山公的“悠然”?(可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崔琰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人也。少朴讷,好击剑,尚武事。自去家四年乃归,以琴书自娱。
大将军袁绍闻而辟之。时士卒横暴,掘发丘陇。琰谏曰:“昔孙卿有言:‘士不素教,甲兵不利,虽汤武不能以战胜。’今道路暴骨,民未见德,宜敕郡县掩骼埋胔,示憎怛之爱,追文王之仁。”绍以为骑都尉。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太祖破袁氏,领冀州牧,辟琰为别驾从事,谓琰曰:“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琰对曰:“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唯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太祖改容谢之。于时宾客皆伏失色。
太祖征并州,留琰傅文帝于邺。世子仍出田猎,变易服乘,志在驱逐。琰书谏曰:“盖闻盘于游田,《书》之所戒,鲁隐观鱼,《春秋》讥之。此周、孔之格言,二经之明义。今邦国殄瘁,惠康未洽,士女企踵,所思者德。况公亲御戎马,上下劳惨,世子宜遵大路,慎以行正,思经国之高略。而猥袭虞旅之贱服,忽驰骛而陵险,志雉兔之小娱,忘社稷之为重,斯诚有识所以恻心也。唯世子燔翳①捐褶,以塞众望,不令老臣获罪于天”。
太祖为丞相,琰复为东西曹掾属征事。初授东曹时,教曰:“君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贪夫慕名而清,壮士尚称而厉,斯可以率时者已。故授东曹,往践厥职。”魏国初建,拜尚书。时未立太子,临菑侯植有才而爱。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于外。唯琰露板答曰:“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②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植,琰之兄女婿也。太祖贵其公亮,喟然叹息,迁中尉。
琰尝荐巨鹿杨训,虽才好不足,而清贞守道,太祖即礼辟之。后太祖为魏王,训发表称赞功伐,褒述盛德。时人或笑训希世浮伪,谓琰为失所举。琰从训取表草视之与训书曰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琰本意讥论者好谴呵而不寻情理也。有白琰此书傲世怨谤者,太祖怒曰:“谚言‘生女耳’,‘耳’非佳语。‘会当有变时’,意指不逊。”于是罚琰为徒隶,使人视之,辞色不挠。太祖令曰:“琰虽见刑,而通宾客,门若市人,对宾客虬须直视,若有所瞋。”遂赐琰死。
(《三国志·魏书·崔琰传》)
注:①翳,华盖。褶:骑服。②五官将,指五官中郎将,曹丕时任此职。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领冀州牧领:兼任 |
B.太祖改容谢之谢:道歉 |
C.太祖贵其公亮亮:光明 |
D.时人或笑训希世浮伪希:迎合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冀方蒸庶暴骨原野蒸庶:百姓 |
B.斯岂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明公:您 |
C.而猥袭虞旅之贱服袭:沿用 |
D.壮士尚称而厉称:名声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琰宅心仁厚,关心百姓,敢于直谏,多次给上级提出合理的建议,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
B.崔琰引经据典,劝说曹丕不要沉溺于个人享乐,而应该以社稷为重,认真思考治理国家的方略。 |
C.曹操对崔琰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他能够坚守个人操守,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 |
D.崔琰个性刚直,不屈服于权势,虽然受到惩处,仍然刚直不阿,最终因此而丢了性命。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子仍出田猎,变易服乘,志在驱逐。
(2)今邦国殄瘁,惠康未洽,士女企踵,所思者德。
(3)唯世子燔翳捐褶,以塞众望,不令老臣获罪于天。用“/”给下文断句。(限划6处)
琰从训取表草视之与训书曰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琰本意讥论者好谴呵而不寻情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