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认为: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在一个内部,自己的国家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就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即使成为一个大国,也不是可持续的。
材料二  如果说,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那么亚当·斯密则是挥动一只看不见的手,为工业革命的推进缔造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这一切使英国成为第一个现代化国家,也迫使整个世界追随着英国向现代化的方向前进,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英国引领了当时世界的潮流,打开了现代世界的大门。
材料三  阿诺德·J·汤因比说:1931年这一年因为一个显著特征而不同于“战后”前几年,也不同与“战前”几年,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在认真思考并坦率议论着西方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失灵的可能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英国在1588年至19世纪中期是如何完成内部制度调整和对外扩张的?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科技三方面概括“英国打开了现代世界的大门”的条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人们都在认真思考并坦率议论着西方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失灵的可能性”的历史背景。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西方社会是如何避免自身社会制度的失灵的?并概括自己对此的认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鞋是常见的生活用品,但“脚上文化”却折映了历史变迁。下图是民国时期非常流行的一款国产欧式女鞋广告。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女性“足的革命”推动了“鞋的革命”,妇女不再以穿自己纳的鞋为满足,喜欢穿花样繁多、美观大方的欧式鞋。结合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国产“欧式”女鞋流行的原因。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召开“社科院2009年公共考古论坛”,正式公开对河南安阳曹操墓考察分析后的结果报告。“曹魏高陵”发掘主持人潘伟斌在论坛上公布了专家认定此墓葬为曹操墓的九大证据,包括:
——此墓葬为多墓室砖室大墓,主墓室为四角攒尖顶,和洛阳发现的曹魏正始八年大墓墓顶形状相同。
——此墓葬与同期墓葬相比,规模宏大,是王侯级墓葬,与曹操身份相符。
——墓葬地面情况符合曹操定下的《终制》,此墓葬所处位置比三公里之外的固岸北朝墓地海拔高出十米,符合“因高为基”的要求。此次发掘墓室上面未见封土,更没有找到立碑迹象,完全符合《终制》“不封不树”的要求。
——符合文献资料记载高陵的位置。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建安二十三年,六月,令曰,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的祠西原上为寿陵。” 另据《水经注》浊漳水条记载及唐代《元和郡县图志》的相州邺县条中明确记载,西门豹祠地属河南省安阳县。
——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魏武王、魏武帝”的称谓相符。
——发掘过程中出土的铭牌,其中刻有“魏武王”的名牌共有七块,是其身份认定的直接证据。以刻有“魏武王常用挌虎大戟”的石牌最为完整,出土于墓的前室。
——出土物与曹操遗令“薄葬”相符。所出土的陶器都是素面陶,器型偏小,做工粗糙,符合曹植在书中所说的“鸣器无饰、陶素是嘉”的记载;
——墓葬中发现的男性遗骨年龄为六十岁左右,与曹操去世时年龄相符。
——附近出土文物的旁证。1998年4月,西高穴村村民徐玉超在村西的小方池地里起土地时,挖出了鲁潜墓志。鲁潜墓与魏武帝陵的距离与方位:“(鲁潜)墓在高决桥陌西行一千四百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北回至墓明堂二百五十步。”墓志上记载的墓主人去世的年代距曹操去世时仅125年,和它相距100多年的鲁潜墓志所记载的资料应该是非常可靠的。
问题:
(1)阅读材料指出上述“九大证据”中属于“直接资料”和“间接资料”的各三例。
(2)“曹操墓”证据公布后引起巨大争论,很多专家质疑证据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你认为这一结论是否可信?写出理由。

简答题:
在近代西方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中。资产阶级高举自由旗帜,宣扬天赋人权,提出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和人权思想。并最终建立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下列是有关“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的问题,请回答:
(1)在近代,英、法、德、美四国分别建立了怎样的政体?
(2)试比较英美政体的异同。
(3)说明美国1781年宪法是如何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

阅读下列材料:(18分)
材料一:“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其言曰制诏,史官记事曰上,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舆,所在曰行在,所居曰禁中,后曰省中,印曰玺。”
  ──蔡邕《独断》
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直庐初仅板屋数间。乾隆初年,今上特命改建瓦屋,然拟旨犹军机大臣之事。”          ──赵翼《檐曝杂记》卷1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皇帝”称号是谁建立的?根据材料二分析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
(2)军机处这一机构是哪一皇帝设置的?它的设立有什么影响?
(3)在我国,君主专制结束于何时?其标志是什么?
(4)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有何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如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现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州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13日
材料三: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四: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此目的起见,我已令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问题:根据以上四则材料,概述并评价孙中山思想的发展变化。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