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段,回答问题(共10分,每小题2分)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言也。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且勇者不必死节(死:为……而死) |
B.恨私心有所不尽(恨:仇恨) |
C.不韦迁蜀,世传《吕览》(迁:贬谪) |
D.上计轩辕,下至于兹(兹:现在,即汉武帝时期)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 B.不能通其道 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会遭此祸,惜其不成 |
C.仆虽怯懦,欲苟活…… | D.今仆不幸 |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况仆之不得已乎下列句中加线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 ( )
A.念父母,顾妻子 | B.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
C.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 D.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下列最能直接表明司马迁“受辱而不死”是为了完成《史记》的一项( )
A.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 |
B.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的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
C.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
D.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
对以上文段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选段一,作者摆脱了庸常的“死节”观念的来缚,将人个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中来衡量,从而选择了一条“隐忍苟活,幽于粪土而不辞的更为考验人的精神与意志的荆棘之路。 |
B.选段二,作者列举古圣贤“历尽磨难而不屈,退而发愤著书”的先例,表明他正是从这些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艰难历程中找到自己的榜样和前驱者,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矢志进取的道路。 |
C.选段三,先介绍《史记》的内容,体例和宗旨,再表明自己为完成巨著《史记》而“就极刑而无愠色”的决心。 |
D.《史记》开创了史书之先河,且具有不朽的文学价值。“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是郭沫若对它的崇高评价。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唐临,京兆长安人,周内史瑾孙也。其先自北海徙关中。伯父令则,开皇末为左庶子,坐谄事太子勇诛死。临少与兄皎俱有令名。……,出为万泉丞。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临曰:“明公若有所疑,临请自当其罪。”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与之约,令归系所。囚等皆感恩贷,至时毕集诣狱,临因是知名。
再迁侍御史,奉使岭外,按交州刺史李道彦等申叩冤系三千余人。累转黄门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俭薄寡欲,不治第宅,服用简素,宽于待物。尝欲吊丧,令家童自归家取白衫,家僮误将余衣,惧未敢进。临察知之,使召谓曰:“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之也。”又尝令人煮药,失制。潜知其故,谓曰:“阴暗不宜服药,宜即弃之。”竟不扬言其过,其宽恕如此。
高宗即位,检校吏部侍郎。其年,迁大理卿。高宗尝问临在狱系囚之数,临对诏称旨。帝喜曰:“朕昔在东宫,卿已事朕,朕承大位,卿又居近职,以畴昔相委,故授卿此任。然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高宗又尝亲录死囚,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临所入者独无言。帝怪问状,囚曰:“罪实自犯,唐卿所断,既非冤滥,所以绝意耳。"帝叹息良久曰:"为狱者不当如此耶!”
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明年,……寻迁刑部尚书,加金紫光禄大夫,复历兵部、度支、吏部三尚书。显庆四年,坐事,贬为潮州刺史。卒官,年六十。(节选自《旧唐书.唐临传》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坐谄事太子勇诛死。坐:获罪 |
B.临少与兄皎俱有令名。令:美好 |
C.为狱者不当如此耶。为狱:主掌讼事 |
D.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请假:请求休假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向取白衫,且止之也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
B.唐临,京兆长安人,周内史瑾孙也西伯,伯也,拘于羑里 |
C.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 |
D.以畴昔相委,故授卿此任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说明唐临"宽于待物"的一组是
①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
②按交州刺史李道彦等申叩冤系三千余人
③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之也
④阴暗不宜服药,宜即弃之
⑤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临所入者独无言
⑥罪实自犯,唐卿所断,既非冤滥,所以绝意耳
A.①⑤⑥ | B.②④⑥ | C.①③④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临要求囚犯们春耕之后回到监狱,这些囚犯感激唐临的宽容与体恤,果然按要求的时间全部自觉回到狱中。 |
B.唐临曾侍奉太子李治(唐高宗),高宗即位后,念其忠诚,提拔他为大理卿。 |
C.唐临宽以待人,明于断狱,勇于任事,生活俭朴。 |
D.本文作者侧重表现唐临刚正不阿、为官清廉的一面,对其功高赏薄、晚年被贬的遭遇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世宗之时,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朴为人明敏多材智,非独当世之务,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世宗征淮,朴留京师,广新城,通道路,壮伟宏阔,今京师之制,多其所规为。其所作乐,至今用之不可变。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至言诸国兴灭次第云:“淮南可最先取,并必死之寇,最后亡。”其后宋兴,平安四方,惟并独后服,皆如朴言。
六年春,世宗遣朴行视汴口,作斗门,还,过故相李谷第,疾作,仆于坐上,舁(yú,抬)归而卒,年五十四。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赠侍中。
(选自《新五代史·周臣传》,有删节)对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而益治兵治:治理 B数顾大臣问治道顾:召集
C以谓平定僭乱僭:超越本分 D世宗临其丧临:面临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王朴“明敏而多材智”的一组是( )
①知其必乱,乃去郡东归②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
③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④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
⑤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⑥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④⑥ D ②⑤⑥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朴很有政治眼光。他最初依附枢密使杨邠,后来发现隐帝任用小人,而杨邠与将相关系不好,料知混乱必然要发生,就离开了他。
B王朴在众文士主张兴修文教的情况下,主张用武,得到世宗的赏识,并被派征伐江淮,回来后,被提拔为户部侍郎。
C王朴不仅多才多艺,精通哲学、音律、历法,还善于搞城市建设,他规划京师规制,将开封改造得大路通畅,壮伟宏阔。
D王朴视察汴河口,返回时到原来的丞相李谷家拜访,发病,倒在座位上,回家后就逝世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益以为奇,引与计议天下事,无不合,遂决意用之。(5分)
(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游褒禅山记》)
[注]①先人之遗体:代指兄弟和自身。因为都是父母所生,等于是从父母身上分离遗留下来的。②已身之分气:指兄弟,因为自身和兄弟是“连气”,是父母这同一“气”所分。③群从:指族中的兄弟子侄辈。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于九族,皆本于三亲焉 本:来源 |
B.二亲既殁,兄弟相顾 殁:去世 |
C.如雀鼠之不恤 恤:忧虑 |
D.则行路皆踖其面而蹈其心 行路:走在路上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有父子而后有兄弟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
B.①分形连气之人也 ②杀鸡为黍而食之 |
C.①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D.①兄弟之际,异于他人 ②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其壮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
译文:
(2)譬犹居室,一穴则塞之,一隙则涂之,则无颓毁之虑。
译文:
(3)如此,则行路皆踖其面而蹈其心,谁之救哉?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颖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后郡命为功曹。性好人伦,勤于长养。领南郡太守。先主见与善谈,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亮留镇荆州。统随从入蜀。
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涪,统进策日:"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沉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
于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
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
于是统逡巡引退。先主寻悔,请还。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先主谓日:"向者之论,阿谁为失?"统对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乐如初。
进围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则流涕。拜统父议郎,迁谏议大夫。追赐统爵关内侯,谥曰靖侯。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对下列句子申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选精兵,昼夜兼道阴:暗地里 |
B.大军卒至,一举便定卒:通 "猝",突然 |
C.闻数有笺谏璋数:屡次 |
D.统复故位,初不顾谢谢:推辞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B.又喜将军之去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
C.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吾属今为之虏矣 |
D.于涪大会,置酒作乐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下列各句,都能表现庞统足智多谋的一组是
①性好人伦,勤于长养 ②今因此会,便可执之 ③并使装束,外作归形 ④先主
痛惜,言则流涕 ⑤阴选精兵,昼夜兼道 ⑥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
A.①③⑥ | B.②③⑤ | C.②④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庞统年少时老实憨钝,20岁时去拜见司马徽,司马徽说庞统应该是南州读书人 中最好的,从此他渐渐出了名。 |
B.庞统足智多谋,在攻取益州的策略上,早就成竹在胸,一口气给了刘备上中下 三条计策,由其选择。 |
C.杨怀、高沛是刘璋的著名将领,倚仗自己兵强马壮,又占据着重要关隘,曾多 次劝谏刘障攻打荆州。 |
D.庞统大度耿直,面对刘备做得不对的事情,他能直言不讳地指出来,事后仍然 |
坚持原则,不向刘备道歉。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3分)
(2)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3分)
(3)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高颎,字昭玄,自云渤海蓚人也。颎少明敏,有器局,略涉书史,尤善词令。初,孩孺时,家有柳树,高百许尺,亭亭如盖。里中父老曰:“此家当出贵人。”年十七,周齐王宪引为记室。寻从越王盛击隰州叛胡,平之。
高祖得政,素知颎强明,又习兵事,多计略,意欲引之入府,遣邗国公杨惠谕意。颎承旨欣然曰:“愿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于是为相府司录。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并以奢纵被疏,高祖弥属意于颎,委以心膂。尉迟迥之起兵也,遣子惇率步骑八万,进屯武陟。高祖令韦孝宽击之,军至河阳,莫敢先进。高祖以诸将不一,令崔仲方监之,仲方辞父在山东。时颎又见刘昉、郑译并无去意,遂自请行,深合上旨,遂遣颎。颎受命便发,遣人辞母,云忠孝不可两兼,歔欷就路。至军,为桥于沁水,贼于上流纵火筏,颎预为土狗以御之。既渡,焚桥而战,大破之。军还,侍宴于卧内,上撤御帷以赐之。进位柱国,改封义宁县公,迁相府司马,任寄益隆。
高祖受禅,拜尚书左仆射,兼纳言,进封渤海郡公,朝臣莫与为比。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让于苏威。上欲成其美,听解仆射。数日,上曰:“苏威高蹈前朝,颎能推举。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令去官!”于是命颎复位。俄拜左卫大将军,本官如故。颎每坐朝堂北槐树下以听事,其树不依行列,有司将伐之。上特命勿去,以示后人。其见重如此。
炀帝即位,拜为太常。时诏收周、齐故乐人及天下散乐。颎奏曰:“此乐久废。今或征之,恐无识之徒弃本逐末,递相教习。”帝不悦。帝时侈靡,声色滋甚,又起长城之役,颎甚病之。谓太常丞李懿曰:“周天元以好乐而亡,殷鉴不遥,安可复尔!”时帝遇启民可汗恩礼过厚,颎谓太府卿何稠曰:“此虏颇知中国虚实、山川险易,恐为后患。”复谓观王雄曰:“近来朝廷殊无纲纪。”有人奏之,帝以为谤讪朝政,于是下诏诛之,诸子徙边。
颎有文武大略,明达世务。及蒙任寄之后,竭诚尽节,进引贞良,以天下为己任。当朝执政将二十年,朝野推服,物无异议。
(选自《隋书》卷四十一,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颎少明敏,有器局 局:胸襟 |
B.令崔仲方监之,仲方辞父在山东 辞:告辞 |
C.迁相府司马,任寄益隆寄:倚托 |
D.时帝遇启民可汗恩礼过厚遇:对待 |
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高颎是高祖心腹重臣的一组是(3分)( )
①年十七,周齐王宪引为记室。
②遂自请行,深合上旨,遂遣颎。
③俄拜左卫大将军,本官如故。
④军还,侍宴于卧内,上撤御帷以赐之。
⑤进封渤海郡公,朝臣莫与为比。
⑥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
A.①②⑥ | B.③④⑤ |
C.②③⑥ | D.①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高祖主持朝政时,知道高颎精明强干,并且熟习军事,计谋丰富,就将他召入丞相府并委以重任。 |
B.高祖命令攻击叛军,官军到河阳,诸路大军都不敢领先出战,诸将也没有统一的指挥,在这种情况下,高颎主动请缨,临危受命,以他的智慧与勇敢,同叛军作战,终于大败叛军。 |
C.对于官职,高颎从来不刻意乞求,相反,当自己处于上升势头的时候,他却很注意避开权力地位,上表章请求辞职,并推荐他人,但皇上并不同意。 |
D.高颎有较高的文武才能,被委以重任后,他忠于君主,以天下为己任,人们推重佩服他。然而,隋炀帝的时候,由于对皇帝当朝后的所作所为感到忧虑并有坦言,高颎最终以诽谤中伤朝政之罪而被诛杀。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并以奢纵被疏,高祖弥属意于颎,委以心膂。
(2)苏威高蹈前朝,颎能推举。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令去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3)帝时侈靡,声色滋甚,又起长城之役,颎甚病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