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间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孟子》
材料二 董仲舒认为,君主应“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君主要“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熹常谓天下万事有大根本,而每事之中又各有要切处。所谓大根本者,固无出于人主之心术;而所谓要切处者,则必大本既立,然后可推而见也如-------余皆可见,然未有大本不立,而可以与此者。此古之欲平天下者,所以汲汲于正心诚意,以立其本也。
---------《朱文公文集  答张敬夫》
回答:
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董仲舒与朱熹对“正君心”看法的一致处(2
分)
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和董仲舒观点的主要差异。并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⑶ 朱熹的著作后来成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在新文化运动中又成为封建主义的代表,中国进步的思想障碍。结合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现象加以分析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城市化与工业化互为因果而螺旋式上升的关系已为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发展所证实。工业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农业的改造,也就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转移到工业经济上来,诚然,在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开始的年代里,土地仍然是英国人主要的资源和财富。然而农业人口早在巧世纪开始就悄悄地变化着。
——摘自《欧洲文明扩张史》
(1)15世纪英国农业人口发生厂怎样的变化?(3分)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4分)根据材料
一,结合所学知识,试以英国为例说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8分)
材料二:美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2)图11显示,美国的城市化速度的顶点出现在1870年前后,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城市化进程有—次急剧加速。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其原因。(8分)
材料三:1949年之后的28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从10.64%增长到18%,仅仅增长了7.36%。1978-1986年,城市化率从17.6%上升到24.5%。到2001年,城市化率上升到37.37%。社科院研究报告称2006年中国城市化率为43.9%。
(3)材料三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进程的什么特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
的社会原因。(10分)

阅读材料
【材料一】中国历史上比较大的改革有十几次,大的改朝换代也有十几次。改革几乎失败,暴力的改朝换代却几乎获得成功。中国人普遍接受推翻而不接受改革,屈从暴力而拒绝改革。
【材料二】唐代中期“二王八司马”的改革,主角是王叔文,但是他不懂得妥协。反对改革的太子与王叔文多次沟通,改革派尽是不给脸面。支持改革的唐顺宗身体不好要让位给太子,王叔文的老师有名的大官僚杜黄裳出主意,要王叔文组织改革派迎立太子为皇,以免新皇报复,王叔文却严厉斥责。不久,太子登基称宪宗皇帝,对改革派实行非常惨烈报复。
【材料三】林则徐主张抗英大部分人支持,当他提出要学习外国的时候却遭来朝野上下一片“汉奸”的骂名,此后的徐继畲、魏源、曾国藩、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都背过“汉奸”的骂名。很难想象英法德美向别国学习,会被骂成“英奸”、“法奸”、“德奸”、“美奸”。
【材料四】清朝有很多改革的机会,可是一延再延,错过时机。清末义和团乱后,慈禧想改革了,提出9年立宪,但是迟迟没有动作,到了辛亥革命爆发前5个月才搞出个“皇族内阁”来,整个社会此时已经失去改革的耐心。
回答问题: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指出造成中国历史上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
(2)康有为的改良运动和孙中山的革命运动几乎是同时开展的,但是最后革命取代了改良,联系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两者的消长变化过程。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实行改革开放的有利因素。

回答下面关于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相关问题:
(1)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是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这一社会环境是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怎样的特点?
(3)民族资产阶级的这一特点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从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命运,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认识?

阅读下列图表和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早期民族企业

地点
创办人
企业名称
上海
方举赞
发昌机器厂
南海
陈启沅
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
朱其昂
贻来牟机器磨坊


【材料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江苏南通人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大战期间获得的。但到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就每况愈下了。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材料一中民族企业与明代“机房”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其分布地点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⑵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民族资本主义在历史上有过发展的高潮,这一高潮大概出现在什么时期?
⑶根据材料三,说说为什么张謇的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迅速发展,而到20年代中期又衰落下去?
⑷从张謇企业的历史命运,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认识?

材料一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清政府规定广州是允许外商来华贸易的唯一口岸,而且即使在广州也百般限制中国人与外商接触。政府特许的“十三行”不仅垄断了与外商的经济往来,还代表政府出面办理交涉事宜。
材料二 1792年英国派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乾隆皇帝在给英王乔治三世的回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帛为西洋各国藉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请回答:
(1)材料一实际上反映的是清朝的什么政策?
(2)材料二中乾隆皇帝所言是清政府实行这一政策的根本原因吗?为什么?
(3)基于以上根本原因,明清两代还采取过哪些相关经济政策?
(4)这些经济政策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