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2年,梁启超说:“我们这十岁大的中华民国,虽然目前像是多灾多难,但他的禀赋原来是很雄厚的,他的环境又不是和他不适,他这几年来的发育已经可观,难道还怕他会养不活不成,养活了还怕没有出息吗?只求国民不要自己看不起自己,别把志气衰颓下去,将来在全人类文化上,大事业正多着哩。”
——摘编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推荐序
材料二 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写到:自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初,中国的工业和农业的年增长率分别为10%和3%左右,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5%--6%。
说明:上图为新中国1952—1983年国民生产总值曲线图(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绘制)。
材料三下图是1950年欧洲复兴计划宣传画。下方的等式意思是:欧洲复兴计划=和平+工作。画面上有一桥梁——由与计划相关的欧洲各国的国旗组成桥梁,连接着美国和欧洲。
材料四 中国、印度和某些西欧国家1980—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预测(摘编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对中华民国前十年发展的观点,结合史实进行论证。
(2)根据材料二可知,1952—1983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整体很快,但中间也经历了几次波折。结合史实,概括中国在时期Ⅱ的经济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3)请结合史实谈一谈对这幅宣传画的寓意的理解。
(4)根据材料四概述肯尼迪对中国1980—2020年的经济发展状况的预测。简要分析其作出这样预测的原因。
材料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芷;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屈原《离骚》
材料二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材料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秋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1)以上三位人物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著名诗人。请分别指出其文学作品的体裁。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屈原的诗歌体裁的主要文学特色和他的代表作。(4分)
(3)从材料二、三看,李白与辛弃疾的诗词表现了什么不同的时代特征?(4分)
(4)从以上描述中,你从中能得到哪些认识?(4分)
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体系,构成统一独特的科技体系的有农、医、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这四大学科和三大技术是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材料二 近代科学技术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的,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现代科学的发展更是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措施,加大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布局未来发展,培养新的竞争优势。
——摘编自中国科学院《2010科学发展报告》等
材料三 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摘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突出特点,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取得的“独特建树”的主要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世界主要经济体为何要加大科技投入?
(3)怎样理解科学“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如何应对这种“潜在的危险”?
曾经,世界各地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而今,早已是一个整体。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汇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过程。
——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1)指出图中的①、②、③航线哪条是哥伦布的航行路线?依据材料一的文字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材料二美国波音飞机零部件生产国示意图
(2)材料二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以来促使这一现象迅猛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材料三 “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
“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3)结合上述两种观点,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的看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有必要的。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
材料二战后欧洲主要国家GDP增长情况图(单位:亿美元)
材料三西欧……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他们正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的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一次演说
材料四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不是一帆风顺的。1992年,丹麦民众担心欧盟会成为大国统治小国的工具,使本国丧失“主权、独立和民族特性”,一度在公民投票中否决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2004年,欧盟部分首脑签署了《欧洲宪法条约》,意在扩大欧盟超国家的权力,加强一体化的程度。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法国、荷兰民众担心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支持欧盟的内部合作,但反对削弱国家主权,因此在全民公决中否定了《欧洲宪法条约》。
——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摘要)
请回答:
(1)为什么阿登纳说“欧洲的联合是绝对有必要的”,结合“二战”后的国际形势,谈谈你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指出欧洲在走向联合的过程中,相关国家经济变化的概况。
(3)结合材料二、三、四谈欧洲一体化对欧洲产生哪些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
材料二
图一 1978年安徽省小岗图二1983年重庆开始图三 中国对外开放格局
生产队签订的全国第一份经济试点的报道示意图
承包责任书
材料三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
材料四中国部分年份经济发展指标简表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
城镇人口 (亿) |
上网用户总教 (万) |
恩格尔系数 (%) |
|
1978年 |
3624.1 |
1.7 |
57.5 |
|
2001年 |
95933 |
4.56 |
6800 |
41.9 |
注: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指出占家庭总指出的比重,它能够说明(反映)家庭生活活水平的程度。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它作出了哪些决策使中国经济“重新焕发生机”?
(2)材料二、三反映了我国为搞活经济而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3) 材料四反映了中国社会发生哪些重大变化?(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