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题。(共12分)
千万别折腾汉字
姚安隆
①这两年,总有人拿汉字说事。一会儿说繁体字要进课堂,一会儿又说用十年时间,放弃简化字、恢复繁体字。如果你像小沈阳那样问一句“为什么呢?”他会说出一大串的理由:第一,现在已是电脑时代,不存在书写困难的问题;第二,台湾至今还在用繁体字,大陆恢复繁体字,有助于海峡两岸的统一;第三,简化字太粗糙,破坏了汉字的审美效果。一副振振有词的样子,真像是真理在握似的。
可是,了解一下汉字的历史,你就不能不对这种主张打个问号。作为一个符号系统,形态的繁简是有其自身的演变规律的。汉字诞生之初,曾经由简到繁,这是为了提高识别的清晰度,让每一个汉字都能具有鲜明的标志;但繁到一定程度便成了负担,于是从汉代开始,汉字在总体上由繁趋简,人们考虑的是学习和使用的便捷。讨论汉字繁简问题,是不能忽略这个大背景的。
③随便举个例子吧,比如“灰尘”的“尘”字。他在战国时候的写法,是三个“鹿”字构成品字形,再在上面“鹿”的两旁各加一个“土”字。这是一个会意字,意思是群鹿飞奔,尘土飞扬。就造字来说,这个字是造得很形象的;可是一个字要写三十九笔,在当时的书写条件下,简直是一场苦役。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逐步简化的过程:先是去掉一个“土”字写成了“ ”,后来又去掉两个“鹿”字写成了“塵”;即使简化到这种程度,人们还是不胜其“繁”,民间又出现了俗体字“尘”。今天,这个字已经成为我们的简化字。“小土为尘”,何等聪明!它凝聚着我们祖先创造的智慧,也记录着汉字发展的轨迹。舍“尘”字不用而恢复到“塵”甚至是三“鹿”两“土”的战国形象,这不是开历史的倒车吗?
④不错,现在是电脑时代,可学习汉字,还是要从一笔一画开始的,并不因电脑而改变它的认知规律。有位语言学家曾告诉我,当年推行简化字,他曾到一所学校里告诉小学生,“以后你们再写学校的‘学’字,只要写八画的‘学’,不必再写十六画的‘學’”。这话刚一说完,课堂里便掌声雷动。想到这一场景,我总觉得推行简化字充满人文关怀,不仅是为了文化的普及,更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否则,人们在一笔一画上,将要虚掷多少时间和精力。
⑤a至于以繁体字推动海峡两岸的统一,其实也是一种幼稚的想法。b文字是不能代替政治的。台湾说闽南话,难道大陆也要放弃普通话,推行闽南话吗?撇开这点不谈,就文字论文字,“以字促统”的想法是对台湾民众文化心理的一种误读。我们不能因为台湾通行的是繁体字,便认定台湾民众反对简化字。c事实并非如此。d我曾见过台湾一些要人的手迹,包括李登辉在内,他们也用大陆的简化字。台湾有家上海书局,专门销售简化字版图书,生意并没有因为简化字受到影响。e我有一位大学同学,他给在台湾的哥哥写信,特意用繁体字,“台湾”写成“臺灣”,结果被他哥哥传为笑谈,称他是不知变通的“迂老夫子”。f在台湾民众日益了解、日益亲近简化字的今天,我们却要“弃简投繁”,其结果只会造成混乱,说不定反而会干扰海峡两岸的统一进程。
⑥在人类文明史上,曾有四大古文字,如今唯有汉字硕果仅存。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汉字的美: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义美以感心。在长期的书写实践中,汉字还形成了独特的书写艺术——中国书法。从审美的角度说,每一个汉字都是结构匀称,笔画呼应的,繁有繁的丰姿,简有简的神采。简化字虽然减少了汉字的笔画,但并没有损害汉字的特色,相反,有些字还有“削去冗繁留清瘦”的美感。说简化字粗糙,我看主要是一个习惯问题,一个心理问题。只要没有先入之见,你自然会发现,“黄四娘家花满蹊”是美的,“竹外桃花三两枝”同样也是美的。
⑦拜托,千万别折腾汉字。          
(选自《咬文嚼字》2009年第4期,有改动)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2分 )

A.千万别折腾汉字。
B.以繁体字推动海峡两岸的统一,是一种幼稚的想法。
C.讨论汉字繁简问题,不能忽略汉字自身的演变规律。
D.汉字具有形美、音美、义美的特点。

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中加点的“这种主张”指的是(    )( 2分 )

A.现在已是电脑时代,不存在书写困难的问题。
B.繁体字要进课堂,要放弃简化字、恢复繁体字。
C.恢复繁体字,有助于海峡两岸的统一。
D.简化字太粗糙,破坏了汉字的审美效果。

给第⑤段划分层次,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

A.a/bcd/ef B.ab/c/def C.a/bcde/f D.a/bc/def

对选文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

A.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开篇即树立批驳的靶子,然后逐一进行有理有据的批驳。
B.第③到第⑤段主要采用的是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证明了“讨论汉字繁简问题,是不能忽略其自身的演变规律的”这一分论点。
C.“从审美的角度说,每一个汉字都是结构匀称,笔画呼应的,繁有繁的丰姿,简有简的神采。”一句中加点的“简”字是指汉字在结构和笔画上的简洁美,而不是专指简化字。
D.第⑦段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担忧和真诚地劝说,与题目遥相呼应。

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汉字的美: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义美以感心。下列对汉字形美、义美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

A.憾:从“心”,“感”音。意为内心感到郁闷,遗憾,抱憾,是一种心理状态。
B.武:汉代许慎认为“武”是会意字,“止戈为武”,表现了古人向往和平美好的情感。
C.旦:表示太阳将要落到地平线下,有“日暮”之意。
D.疾:病字部,中间有支箭,人被箭矢所伤即为“疾”。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说明对象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总有些感恩有始无终

米立

①待在家里的那几天,父亲的脸笑成了一朵花,我却犯了愁:一是连着几日,我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养老院;二是我不知道该怎样跟父亲提这件事。

②父亲似乎看出我的顾虑,一再追问,我被迫说出此番回来的目的。

③我说:“爸,我在北京的工作很稳定,没法回来陪你,但是,我的收入又不高,不能把你接到北京照顾,所以,我想帮你找家养老院,你在那里生活,我也会放心一些。”我极尽诚恳地说着这一切,但心里明白,只是借口而已。父亲听完,神情黯淡下来。

④虽然我知道他不会和我一起去北京,他肯定舍不得离开这个生活了一辈子的家,可他如果真要待在家里,我难免又会心烦。毕竟这是生我养我的父亲,在他的生活快要不能自理的时候,我不允许自己不以为意。

⑤没想到,父亲回过神来,笑着说:“我觉得咱们社区的那家就很好,我明个儿就搬过去。”

⑥那家养老院,我考察过,环境太差,我于心不忍。父亲固执地开始收拾一些生活用品。他一边收拾,一边喃喃自语:“去养老院好,去养老院好,去了,孩子也省心。”

⑦看着父亲在昏暗的灯光下佝偻的背影,我再也忍不住了,鼻子发酸,潸然泪下。但是很快,我就抹去腮边的泪水,生活让我只能这样选择。

⑧那个晚上,父亲的言语一直不多,他不停地摆弄家里的物件,翻翻这个,动动那个,一副极其舍不得又无奈的表情。我不忍看下去,早早回到自己的房间。

⑨那天晚上,我久久无法入睡,从门缝里钻进来的灯光告诉我,父亲也是一夜未眠。夜晚那么漫长,父亲的叹息声时不时地穿过厚厚的门板,冲击着我的耳膜。

⑩第二天一早,当我肿胀着双眼,出现在父亲面前时,他一脸快乐的表情,仿佛从来就没有伤感过,没有失落过。

⑪早餐是父亲做的,煎蛋、豆浆,还有几个热乎乎的包子。我一眼便认出那几个包子是原来上中学时,校门口那家的。我非常喜欢吃他们家的包子,后来上大学,偶尔回来,父亲一大早便骑上自行车,给我买回来。现在,父亲老了,骑不动车子了,一定是早上赶了好远的路才买回来的。

⑫父亲见我发愣,笑着说:“快吃,快吃,一会凉了,我早上晨练,专门用保温瓶给你带回来的。”

⑬最后,我把早点一扫而光。收拾完毕后,父亲最后一次检查家里。一路上,父亲一直走在前面,我看不清他的表情,但我能看到他的背影。想起年少时,父亲第一次送我上幼儿园的情形:他一直把我抱在怀里,直到进了幼儿园,才极其不舍地把我交给老师。初去的那几天,我总是哭闹,后来,父亲把我送到幼儿园,他一直站在幼儿园的栅栏门外,看我在院子里玩耍。隔着栅栏门,看到父亲,我再无惧怕,玩得很开心。現在,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时的感觉。每天放学,我都渴望父亲早些出现在幼儿园门口……

⑭而此刻,父亲就像一个孩子,我把他送进养老院,他是否也会不适应,是否也会想着有一天,我会出现在养老院门口,接他回家。

⑮我再也忍不住了,泪如泉涌。正是眼前这个人,给了我一个家,陪着我渐渐长大。我从背后抱着父亲,开始觉得我是那样渺小、自私、卑鄙不堪。以前,父亲有我有家,后来,我离他越来越远。现在,我竟然让他连个家都没有。想到这里,我忍不住失声痛哭,父亲一直没有转过身,但我感觉到手背上有父亲掉落的泪。

⑯我哽咽着说:“爸,咱不去了,咱回家吧。”他拼命地点头。

⑰几天后,我带着父亲回了北京。我可以吃得差一点、穿得差一点,可是给了我生命、给了我家的这个男人,我再也不想让他受半点委屈。自此以后,我会一直在父亲身边,站成一棵树,开满一树感恩的花,花叶不败,感恩无终。

(选自《读者》,2017年第6期)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选文三次写到“我”忍不住流泪。他们分别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

(3)有人认为“父亲送我上幼儿园”那件事应放在“父亲给我买包子”之前写。你认为可不可以这样写?试说明理由。

(4)选文在⑰自然段,改换称谓,称父亲为“这个男人”,请说说作者这样改的原因。

(5)请谈谈你读了这篇文章的感悟。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3)题。

我扑向七月的清晨,深深地呼吸着雨后甜润的空气。 瞬_____间,我惊住了,像是无意中扑进了一幅巨大的画卷,失去了中心和方向。我的眼前,一片xiāng_____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xián_____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那草滩的绿,绿得娇嫩,那菜花的黄,黄的蓬勃,而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蓝的深沉。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的深湛_____,也蓝得温柔tián_____雅。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yī_____,像是尚未凝_____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_____子。 ……再往上,就是那雨后所特有的万里晴空了。这淡蓝色的苍穹一直伸展到我的身后,垂向一片碧绿的草滩,草滩上伫立着连绵起伏的褐色的山峦。而我的脚下,银色的公路像是一条哈达,逶迤着伸向遥远的地方……

再往上,就是那雨后所特有的万里晴空了。这淡蓝色的苍穹一直伸展到我的身后,垂向一片碧绿的草滩,草滩上伫立着连绵起伏的褐色的山峦。而我的脚下, 银色的公路像是一条哈达,逶迤着伸向遥远的地方……

(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①瞬间   

②深湛   

③固凝   

④眸子   

(2)给文中拼音写出汉字。

①xiāng   

②xián   

③tián   

④涟yī   

(3)仿照划线句子,续写一段话,要求与前文内容一致。

在公路两侧,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再说“面子”

高雨田

①面子,本来是指人的脸面,后来引申为人的荣誉感和自尊心。可见,面子在人际交往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顾好自己的面子和尊重他人的面子,是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前提。

②俗话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谁都希望自己能得到外界的好评,因此参加重要活动,走亲访友等场合,特别是春节回家过年这样的重要时节,衣着一定要整洁、得体,谈吐举止要大方、文明,待人接物要礼貌、热情,孝敬长辈要恭敬、有礼,切不可窝窝囊囊,不拘小节,穷酸小气,或吆五喝六,神侃起来没个完。这些面子是要争要顾的。

③除了顾面子外,给人留面子也很重要。如果说前者是塑造自己,那么后者就是宽容别人,从某种意义上讲给人留面子比自己顾面子更重要。《东周列国志》中有一段故事叫“绝缨会”。讲的是楚庄王一次宴请群臣,为助酒兴,欣然让几位嫔妃陪席。席间,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黑暗中有人趁机拉住了妃子许姬的衣袖。许姬恼怒,机警地扯断了那人帽子上的缨带,附耳向庄王禀报了此事。庄王听后不以为意,反而吩咐不要点灯,并令众卿解开缨带,摘下帽子,开怀畅饮。然后才掌灯,灯光下但见群臣绝缨饮酒,无法辨认刚才拉许姬衣袖的是谁。后来楚国和齐国发生了一场关系到两国存亡的战争,楚军在主帅襄老和副将唐狡的率领下大胜敌军,战斗中副将唐狡特别骁勇善战,拼死杀敌,为楚国立了大功。楚庄王高兴至极便欲重赏主帅襄老,襄老则说全是副将唐狡的功劳,楚庄王欲赏唐狡,唐狡则说:“吾有绝缨罪。”但楚庄王依然给予他丰厚的赏赐。

④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楚庄王很会处事用人,他若当时不给唐狡留面子,点燃蜡烛,当众治罪,搞得群臣不欢而散,又怎么会有后来唐狡的拼力死战、精忠报国呢?又怎能保住国疆,使楚国立于不败之地呢?这全是唐狡为了报答楚庄王不治“绝缨罪”之恩,才会如此舍生忘死、骁勇杀敌。说白了楚庄王给唐狡留了一个“小面子”,唐狡则还了楚庄王一个“大面子”﹣﹣免做亡国之君。

⑤爱面子、留面子,本来都是人之常情,但如果为了硬撑面子,不惜打肿脸充胖子,那就走向了事物的另一个极端。比如:有人本来学识很浅,却硬要装出满腹经纶的样子,好吹好侃,口若悬河,讲的却净是些“关公战秦琼”之类的荒唐之词。不但丢掉了面子,而且失去了朋友的信赖,更失去了自己的尊严。还有一些人,为了撑面子,不顾自身经济能力,超前高消费,贷款购买豪车,满身珠光宝气,一时面子十足,事后债台高筑,苦不堪言。更有一些青少年,则更是被“面子”所困扰,长相本没有缺陷,为了“锦上添花”,拿着明星的照片去医院就诊,要求按照片上的标准为其整形,结果弄巧成拙,留下终身遗憾。这类“面子”引出的故事数不胜数。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莫泊桑短篇小说《项链》的主人公玛蒂尔德,因为向往豪华的生活,她借了串钻石项链去参加舞会,结果却把项链丢了。为了偿还项链,她不得不耗去10年的青春,最后却发现那串项链是假的。辛辣的讽刺,尖锐地指出了这类面子即虚荣心的危害。

⑥人要有自尊,爱面子无可厚非,但在爱面子的基础上,给人留面子则显得更加重要和有意义。同时,爱面子也要掌握分寸,不然,就只会落得一个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可悲下场。

(有删改)

(1)请简要阐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2)文章第③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⑤段列举了哪些论据?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回家的花朵

李雪峰

①四月的时候,星星点点的蒲公英便绽开了,在春天湿漉漉的氤氲着丝丝缕缕乳白地汽的田塍上,印满牛羊蹄印的纷乱村间小道两侧,甚至在山坳背阴处那些还没有融化的一片一片残雪里,甚至村庄生满幽绿苔藓的墙基或台阶缝隙里,或者那些泥土斑驳墙头生满了蓬草的残墙败垣上。

②蒲公英开了,它从草长莺飞的春天,绽开过长长的夏天,甚至金黄到秋天的深处,当漫山遍野的野菊染尽乡村山野的时候,还有三三两两的蒲公英开着呢。

③蒲公英是春天最早醒来的,它醒了,大地就醒了,村庄的春天就醒了,村庄新一轮的岁月就醒了。村庄的女人们在乍暖还寒的初春就早早把它们带进城市里,那时它们有的刚冒芽,有的刚鼓起三五个青豆般嫩嫩的蕾,有的刚绽开了黄绒绒的一两朵花。它们被摆放在城市拐角处冰冷的马路沿上,但更多的是被放在两个简陋的竹筐里,或是散乱地挤在一个个肮脏得已看不出颜色的蛇皮袋子里,在村庄女人们高一声低一声的胆怯叫卖声中,流浪在城市的喧嚣声或那一条一条仄斜而沉寂的幽长小巷里。

④它们是到城市寻找它们的亲戚的。

⑤那些从乡村走进城市的人家,那些在城市里生活了多年,但根须还没有从乡间泥土里全部拔出来的人,那些在城市的喧嚣声里沉睡,但梦的脚趾还常常粘满泥土的人,他们都是蒲公英的亲戚。我也是蒲公英的一个亲戚,从一百二十多里远的乡下老家到这小城里来生活,转眼就二十余年了。我也常常掏几角钱买三五扎蒲公英冲茶,或者剁碎了摊几张饼子吃。我家的墙壁上,常常挂几束已经风干的蒲公英,或在院子里晾晒一些还带着一层乡间水气的湿漉漉的蒲公英。

⑥去年深秋时,我又买回了十几扎蒲公英,那是些十分新鲜的蒲公英,叶子虽然经历秋霜变得有些灰黑了,但褐色的根茎却饱满丰盈,粘着些湿漉漉的泥土,许多的蒲公英已经鼓了些米粒般大小的青蕾。我把它们淘洗干净,摊放在竹筛里静静地晾晒。有一个午后,我发现已经晾晒了几天的蒲公英,有几朵竟然又开花了,那金黄色的花朵,在竹筛里已经被晒得一片灰黑的根叶间分外耀眼,在秋天的阳光里簇闪着金色的光泽。

⑦又过了许多天,我发觉那些蒲公英已经彻底风干了,而那许许多多的花蕾都已绽开过, 花朵早谢了,成了白絮絮的一朵朵绒球,向晚的风轻轻一吹,那些绒球便沸沸扬扬飘起来,像一片片飞扬的微雪,从竹筛里沸扬到阳台上,飘过高高的楼顶,飞进了远远的天空里,随着一缕一缕的风飞走了。

⑧它们是要飞成天上的白云,是要随着那些流浪的云朵,飞回到遥远的乡间的田塍上、山坳里,是要迢迢地回到自己的乡野老家吗?

⑨花朵是植物的心灵,是一棵草或一棵树的灵魂,而蒲公英的灵魂已跟着一缕晚风或流云迢迢回到了它的老家去,来年,它们将又会在河畔、在山涧萌芽、展叶、开花,重新点亮自己的乡野或田园。而一个辗转离乡的人,一个为生计而漂泊游离自己故园的人,他们什么时候能让自己的心灵回到自己的老家,什么时候能让自己的灵魂回到生育和养育我们生命的那一片泥土上呢?

⑩灵魂或许是不会流落的,它已注定永远属于某一粒土。不管岁月多么苍凉,不管脚步多么遥远,不管回家的路多么漫长,不管生命多么沉浮,它们都是一定要飞回去的,回到一粒熟悉温热的泥土上,回到一缕低低盘旋的炊烟里……

(有删改)

(1)本文标题"回家的花朵"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2)请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和修辞手法两个方面赏析第⑦段画线句子。

花朵早谢了,成了白絮絮的一朵朵绒球,向晚的风轻轻一吹,那些绒球便沸沸扬扬飘起来,像一片片飞扬的微雪。

(3)仿照画线句,续写两个句子,使之与画线句构成一组排比句。

不管生命多么沉浮,它们都是一定要飞回去的,       

(4)第⑩段中"灵魂或许是不会流落的,它已注定永远属于某一粒土"这句话有何深刻含义?你认为哪些人的灵魂是不会流落的?请举一个例子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朴朗呤教授》,完成各题。

朴朗呤教授

记得这是欧洲大战中一个朔风怒啸,霜封大地的清晨。一间暗淡阴森的课堂内,已经坐定了不少男女学生,一个个呵手蹬脚,意在暖寒。可是呵出来的气,却也以为空中太冷,一珠珠都飞到玻璃窗上,互相取暖。

②在嘈杂喃喃的细语中,我听明了一个女生说道:“朴朗呤教授今天未必来上课。”这话原是向我同位的女同学说。我不待她答,就急忙问道:“报上所载的朴朗呤教授的儿子昨天在前线被害了,可就是她的?”“可不是她的!这是她第三个儿子为国家牺牲了。真太可怜!以后她就是孤孤单单一个人了。”她的声音里满含着凄惋与同情。

③今天的希腊悲剧课还能不能上成?

④﹣﹣这成了大家心中共同的疑问。大家一边议论,一边等待;既希望她在家休养几天,又害怕她真的不来。

⑤上课钟终于发出暮鼓晨钟的音节,全堂顿时静肃如缄。呵手蹬足所拒抗不住的厉寒,却为这沉肃所征服了。大家精神焕发地凝视着讲台左侧的门,默伺它的移动。各人的眼膜上果然触着一种波击。门开处,一个五十来岁,头戴黑色方角博士帽,身披黑色宽大博士袍的女教授,憔悴容颜,惨淡面目,从容不迫地走上讲台。全体同学,不约而同的,如触电般,同时站起,向她整整低头五分钟。她不胜了,眼泪如泉奔如川决,簌簌然直流而下。这神圣的五分钟纯为无声的悲哀所盘据。最后,她拭干了眼泪,一声“请坐”,就开始讲论“七军攻笛博城”的伟大的古希腊悲剧了。声音洪亮,气概激昂,可是哀思凄恻,痛隐眉梢,仿佛哀蒂阿克利就是她自己的儿子。

⑥身世坎坷,人生难免。可是以一弱女子,能以这种不屈不挠,敛神忍痛的态度担当之,而孜孜不息地履行自己的职务,这是多么沉毅而悲壮的精神!

(选自《袁昌英散文选集》,语段、语句有调整)

(1)第①自然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交代了哪些内容?作用是什么?

(2)简要分析第③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3)第⑤自然段从哪两个角度来描写朴朗呤教授的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4)最后一段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