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博览会被称为世界经济奥运会,同时它也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通过完整展现事物发展的过程,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1年伦敦举办第一届世界工业产品博览会而修建的钢铁玻璃结构的“水晶宫”里,最受参观者瞩目的展品是蒸汽机、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等技术型产品。上海英商“宝顺洋行”买办徐荣村携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参加了此届展会,获金银大奖。
材料二 为了纪念独立100周年,1876年美国在费城举办了世界博览会,博览会址建了一个火车站,并建有通往各地的有轨电车线,突出交通设施建设成果。1904年在美国圣路易斯再次举办世界博览会,其中的中国馆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农产品、手工业和工艺品,汇聚了各种各样富有中华特色的游艺戏院、一间佛殿、一间茶室、一个东方美食园。
材料三 2010年世界博览会在中国上海举行,由于人类社会正处于城市化进程中,此届世博会提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请回答:
(1)结合第一届世博会在英国举办的实例,说明一个国家能够承办世博会的原因。
(2)材料二中1904年在美国圣路易斯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中,如果要展示交通和通讯工具方面的重要成就,可能有哪些展品?各举1例。
(3)材料一到材料二世界博览会展品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4)材料一、二中的中国元素反映了什么问题?
(5)①“人类、自然、科技——蓬勃发展的全新世界”;倡导可持续发展和再利用理念。
②“交通与通讯——人类的发展和未来”;提醒人类已经步人信息时代。
③“科学、文明和人性”;用科学进步促进人类的和谐共处。
以上主题哪一个是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二战后第一个世博会)的主题?
(6)上海2010年世博会的主题,再次引发人们对城市化的关注和审视。工业革命的进程曾给城市生活带来过什么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也,非为君也;为万民也,非为一姓也。
——黄宗羲《原君》
材料二 卢梭提出了“公意”和“众意”两个概念,“公意”是代表全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的意见,他说“治理社会就应该完全根据这种共同的利益”,这才符合“国家创制的目的。”
——《西方民主史》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两位思想家政治主张的共同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位思想家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能产生共同思想的原因。
(3)上述材料中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是否都能得到实施?为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为维护统治的需要,将商鞅以来的律令加以补充修订,形成《秦律》。其中《盗律》中明确规定: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私自移动田界者,要判处“耐”刑(剃去鬓发,表示犯罪);还规定:士伍偷盗110钱者,要判处四年徒刑;盗采别人桑叶不满一钱者,要判处劳役30天。不仅对偷盗者本人处以严刑,对共犯、知情者或偷盗者的家属也要同样处罪。《秦律》主要内容是维护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经济制度;镇压农民的反抗活动;保护官僚地主特权的诉讼制度和监狱管理制度。
——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如果在夜里行窃的人被人当场杀死,则这种杀人的行为被认为是合法的。”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十二条
“一家之主有权将其财产和奴隶遗留给任何他所喜爱的人。假如一个人死后没有遗嘱,也没有继承人,就在父系亲族中找一位最亲近的亲属作为继承人。”“假如奴隶偷窃或使主人受损,可以将奴隶拍卖以补偿主人的损失。”
——《光复彩色百科大典》《世界历史》
材料三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制度建设,离不开法治保障。“中国梦”、“人民”、“法治”成为习近平讲话中的关键词。中国的进步与中华民族的复兴离不开法治的发展,法治兴则中国兴,法治废则中国危。法治不仅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制度保证,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中国梦的制度基础。
——《中国青年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秦朝颁布《秦律》的主要目的。《秦律》的实施与秦朝最终的结局有何联系。
(2)依据材料二,可知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加强法治建设的意义。结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今中外政治文明发展的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人类文明史中,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我们可以把握当今中国和世界的政治特点和未来走向。
请回答:
(1)分别写出三位历史人物当政期间在政治体制方面最突出的贡献。
(2)你对其中的哪种政治体制感兴趣。说明你的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人蒙哥马利·马丁说:“同鸦片贸易比较起来,奴隶贸易是仁慈的;我们没有摧残非洲人的肉体,没有败坏他们的品格,没有腐蚀他们的思想,没有扼杀他们的灵魂。可是鸦片贩子在腐蚀、败坏和毁灭了不幸的罪人的精神世界以后,还折磨他的肉体。”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材料二 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败的情景,在一些有识之士的著述中,在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中都有鲜明的反映。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对贾府败落的描绘,称之为“末世”;而龚自珍在他的文章中则叫做“衰世”,他对清朝封建专制制度下出现的死气沉沉的政治局面表示不满:“九州风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资产阶级兴奋得“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但没过多久,英国下院一个调查中英贸易状况的委员会的报告承认:“近年来同这个国家的贸易处于十分不能令人满意的状态。”1846年以后,英国对华的商品输出开始大幅下降,每年停留在150万英镑左右。西方资产阶级又把商品滞销的原因归咎于中国的门户开放不够。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英之间爆发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龚自珍所处时代,选拨人才的主要方式是什么。从政治制度层面概括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归纳英国商品滞销的根本原因。为解决问题,英国的对策是什么。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今欲采西学,宜于广东、上海设一翻译公所,选近郡十五风以下颖悟文童,倍其廪饩住院肆业,聘西人课以诸国语言文字,又聘内地名师,课以经史等学,兼习算学。闻英华书院、墨海书院藏书甚多,又俄夷道光二十七年所进书千余种,存方略馆,宜发院择其有理者译之。
——咸丰十一年(1881年)冯桂芬《采西学议》
材料二 为委员者,将出其所学,以济民之困而养民之和。凡军国大政,其权虽决于君上,而度支转饷,其权实操诸庶民。是君民相维,上下一德,皆此例为之。
矧[shěn况且]其[西方]无处不设日报馆,无人不观日报,中外之事,老少咸知。我学校尚未振兴,日报仅有数处,公举议员之法殆未可施诸今日也。
盖议院为集众是,以求一当之地,非聚群嚣以成一哄之场。必民皆智慧,而后所举之员乃贤。……
中国户口不下四万万,果能设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使四万万之众如一人,虽以并吞四海无难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 夫立宪政治者,质言之则舆论政治而已。先帝知其然也,故大诰曰:“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盖地方自治诸机关以及谘议局、资政院,乃至将来完全独立之国会,凡其所讨论设施,无一非舆论之返照。此事理之至易睹者,无待赘论。即政府大臣以至一切官吏,现已奉职于今日预备立宪政体之下,则无论若何强干,若何腐败,终不能显违祖训,而故与舆论相抗,此又事势所必至者也。……立宪时代之舆论,常立于主动之地位,一有不当而影响直波及于国家耳。
——梁启超《<国风报>叙例》
(1)根据材料一,概括冯桂芬“采西学”的特点。
(2)郑观应理想中的政治体制是什么?根据材料指出,他认为该政体在中国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制约?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郑观应、梁启超在思想认识上的相同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共同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