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应星(1587——约1666年)明末科学家。28岁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农民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英国史学家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的狄德罗”。
——改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  牛顿(1643——1722年)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理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的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宋应星、牛顿两人科技成果出现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经典力学 第三次科技革命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启蒙时代,中国形象变为了启蒙思想家手中的一件武器。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用道德治理国家是中国的一大特征。道德与宗教、法律、礼仪、风俗融为一体,成为上至皇帝,下至小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国家因而长治久安。
————据韦克吕耶斯《论十七、十八世纪法国文学中对中国现实的取舍》和许明龙《18世纪法国思想家论中国的德治》
材料二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都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与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Wastern Concepts of China and the Chinese,
1840一1876,转引自周宁《鸦片帝国》
材料三 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①尊敬时期(18世纪),②轻视时期(1840—1905),③乐善好施时期(1905—1937),④赞赏时期(1937—1944),⑤清醒时期(1944—1949),⑥敌对时期(1949一)。
——袁明:《略论中国在美国的形象》
问题:
(1)材料一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形成这种形象的原因是什么?(3分)
(3)简要分析材料三中的第④和第⑥两个阶段“中国形象”形成的政治背景。(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镇“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逐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逐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中,则谴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四: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降宗门内,选内阁中书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诏。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詹曝杂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叙述,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某一大型工程,试简要说明这一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
(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行省制的实行有什么影响?
(4)材料四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什么政治特点?

中国能够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说,中国“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仗呢?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
材料二:政府现在既以此案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公理之解决,故以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避免冲突,对于国民亦一致告诫,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
材料三:1931年8月22日,蒋介石在南昌讲话说:“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
材料四:1931年10月,国民政府密使许世英赴日本谈判。许世英代表蒋介石称:“如果日本能担保中国本土十八行省的完整,则国民党可同意……让出东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四分别概括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12分)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蒋介石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的根源是什么?(4分)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来,闻一多先生怀着悲愤的心情写下了<<七子之歌>>.诗中将香港、澳门、台湾等地比作流落在外的七个孩子.盼望着他们回到祖国的怀抱.
材料二:
“两岸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危机”.温家宝在2009年3月13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作上述表示.
温家宝说,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明确谈到,对于涉及台湾同胞利益的一些国际组织,我们会做出合情合理的安排.“我们愿望就此进行协商”.
“台湾是祖国的宝岛,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我真心希望有机会到台湾去走一走,看一看.我想到阿里山,想到日月潭,想到台湾各地走走,去接触台湾同胞.”温家宝说,“我虽然今年67岁了,但如果有这种可能,走不动就是爬,我也愿意去.”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政府的“一国两制”方针在对台湾和港、澳的具体政策中有何不同?(8分)
(2)两岸于哪 一年实现了直接通邮、通航、通商?(4分)
(3)在两岸中华儿女的不懈努力下,两岸关系不断有新的发展,目前妨碍台湾与祖国统一的政治因素有哪些?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