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一条,第一项,本宪法所授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之国会。
……第七项,凡通过众议院及参议院之法案,应于成为法律前呈于合众国大总统。大总统如批准该项法案,即应签署之,否则退还之。……
第二条,第一项,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大总统,大总统任期为四年。……
第三条,第一项,合众国之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及其国会随时制定与设立之低级法院。最高法院与低级法院之法官非玩忽职守,得终身任职。……”
——引自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讯、信仰等自由;……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引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为工农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之经济基础为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及社会主义生产工具与生产资料所有制。苏联社会主义所有制表现为两种形式:国家财产(全民财产);合作化集体农庄财产(各集体农庄财产、各合作社财产)。
──《1936年苏联宪法》
材料四: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现在主要有下列各种: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合作杜所有制,即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资本家所有制。第六条,国营经济是全民所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和国家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国家保证优先发展国营经济。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一,两个文件在国家权力机构的设置上和体现的政体上有何相同点?其意义何在?
(2)比较材料四和材料二,两个文件反映的政权性质有何不同?在维护民主权利方面哪一个文件的作用更大?说明理由。
(3)比较材料三和材料四,在这两个宪法的影响下,两国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有何共同点?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这种体制对民主法制建设有何负面影响?我们应吸取怎样的教训?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诺门坎事件亦称“哈拉哈河战役”,是1939年日本和苏联、蒙古人民共和国军队在中蒙边境诺门坎地区发生的一次大规模武装冲突。1939年5月11日,蒙军和伪满洲国军队在该地区发生冲突。5月12日,日、苏军队在哈勒欣河附近的诺门坎地区激烈交战。28日,侵华日军进入争议地区,向哈拉哈河推进,遭苏联和蒙古军队阻击。7月2日,日军再次进攻,强渡哈拉哈河,攻占巴音查干。经3天激战,日军撤回哈拉哈河东岸。事后,日军又多次进攻,均被击退。8月20日,苏联和蒙古军队转入进攻,23日包围日军主力,至31日全歼该敌。9月,日军在空战和地面战斗中连遭惨败。16日,双方停火。日本从此放弃北攻苏联的计划,南下东南亚计划占了上风。苏联也因应付欧洲战场的军事行动而无暇东顾,直至1945年8月苏军在东北发起对日军的远东战役前,日苏双方再未发生大规模军事对抗行动。
——整理自《诺门坎战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诺门坎事件发生的重大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诺门坎事件对日本二战战略的影响。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815年,拿破仑在滑铁卢战败,宣布退位。路易十八在英普联军护送下于7月8日回到巴黎,复辟波旁王朝。路易十八统治时期,国王拥有行政权和立法动议权,议会则是咨询性质的机构,表决法律和批准预算。1824年,路易十八去世,查理·菲利普登位,称查理十世。即位以后,他推行了一系列反民主的政策。1830年7月,查理十世下令封闭各报刊,并解散议会,修改选举法,规定只有拥有土地的人才有选举权。这使他十分不得人心。他对天主教的强烈热情和贵族政治的恶劣,引起人民的强烈敌意。由于人心浮动,自由派强烈不满,终于爆发了1830年7月革命。起义的人民于2 7日举事,只经过三天,政府军即溃败。继任者为路易·菲利普。路易·菲利普在右翼极端君主派和社会党人及其他共和党人之间采取中间路线,以巩固自己的权力。1846年,工农业萧条,人民普遍不满。他于1848年2月24日逊位,波旁王朝统治结束。
——整理自《波旁王朝》
(1)根据材料,指出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君主权力与议会权力的分配状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查理十世统治终结的原因,并分析这对路易·菲利普统治的影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主客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往来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犹欲以成法制之,譬如医者疗疾,不问何症,概投之以古方,诚未见其效也。
——1874年12月《李鸿章奏折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鸿章改革思想提出的政治背景和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甲午战争之前社会思想的进步在哪些方面引起了社会变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第一要求赔偿烟价。第二要求割让一岛或数岛,作为英商居住之地,以免(日后)其身子磨难,而保其赀货妥当。第三要求中国政府赔偿广州行商的积欠。第四要求以后中、英官吏平等相待。第五要求赔偿战费及使费。倘中国不妥善昭雪定事,仍必相战不息矣。
——摘编自蒋延黻《琦善与鸦片战争》
材料二就清王朝的衰败和英国在工业革命后获得的新力量来看,战争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但在战争的进行中,皇帝在抵抗与妥协、开战与求和之间游移不定,对伦敦承担海外利益义务的错误估计以及缺乏敌方的准确情报——所有这些都预示了失败。林则徐深信,伦敦不会在鸦片贸易这样邪恶堕落且臭名昭著的事件上支持英国商人,但他却不理解,没有这种非法交易,英国人就无法在不承受巨额逆差的状况下进行正常贸易;他也不知道,扩张主义的维多利亚女王政府非常热衷于维护它的海外利益。中国人对其敌人一方的一些错误观念令人瞠目又滑稽可笑;林则徐相信,英国人没有茶叶和大黄就活不下去,且认为英国士兵的双腿因打了绷带而不能伸展。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政治和经济目的。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思想产生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7年至1914年,英、法、俄、日、美等国研究人员先后以极少量的银两,从甘肃敦煌掠买走了大量的古文献。至今这些流散至海外的文献达3.5万件,约占敦煌所有文献的2/3。
材料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北大的敦煌学课堂上,我们听到的是老师的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夺回敦煌学研究中心的慷慨陈词,看到的却是老师手里经常捧着的那本池田温的《中国古代籍帐研究》,因为这是当时有关社会经济文献的最佳录文集。我们跟着老师按照中国传统的治学方法一字一句地释读,可是当我们要真正研究一件文书时,却要去读那波利贞、仁井田隍、藤枝晃、池田温、戴密微、贝利等外国学者的文章。无论如何,新一代年轻的敦煌学研究者,是在这种强劲的爱国主义热情鼓舞下,奋起直追,经过二十年的努力,确实在敦煌学研究的某些方面取得了成绩,中国已经可以说是世界敦煌学的一个中心了。
如上所述,对“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的误读,就和“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的误读一样,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敦煌学界影响深远,并非坏事,它促进了中国敦煌学的迅猛发展。但是,它也带来一个副作用,就是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日两国敦煌学界某些领域的交往,也阻碍了中国学者吸取他人的长处。1988年,在听说藤枝晃要来北京参加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召开的学术研讨会后,会长季羡林先生特别提出“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口号,来打消中日两国学者之间的隔阂。
——2005年《历史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这一说法是否符合史实,并说明判断理由。(判断和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