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康保裔,河南洛阳人。祖志忠,讨王都战没。父再遇,从太祖征李筠,又死于兵。保裔在周屡立战功,及再遇阵没,诏以保裔代父职,从石守信破泽州,又从诸将破契丹于石岭关,领登州刺史。寻知代州,移深州,领凉州观察使。真宗即位,召还,以其母老勤养,赐以上尊酒茶米。诏褒之,为高阳关都部署。契丹兵大入,诸将与战于河间,保裔选精锐赴之,会暮,约诘朝合战。迟明,契丹围之数重,左右劝易甲驰突以出,保裔曰:“临难无苟免。”遂决战。二日,杀伤甚众,蹴践尘深二尺,兵尽矢绝,援不至,遂没焉,时车驾驻大名,闻之震悼,废朝二日,赠侍中。以其子继英为六宅使、顺州刺史,继彬为洛苑使。继英等谢曰:“臣父不能决胜而死,陛下不以罪其孥幸矣,臣等顾蒙非常之恩!”因悲涕伏地不能起。上恻然曰:“尔父死王事,赠赏之典,所宜加厚。”顾谓左右曰保裔父祖死疆场身复战没世有忠节深可嘉也。保裔谨厚好礼,喜宾客,善骑射,弋飞走无不中。尝握矢三十,引满以射,筈①镝相连而坠,人服其妙。屡经战阵,身被七十创。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上知之,乃复厚赐焉。方保裔及契丹血战,而援兵不至,唯张凝、李重贵率众策应,遇契丹兵交战,保裔为敌所覆,重贵与凝赴援,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敌乃退。当时诸将多失部分,独重贵、凝全军还屯,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上闻而嘉之。
(节选自《宋史•康保裔传》)
①筈kuò,箭的末端,射时搭在弓弦的部分。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再遇阵没及:趁着。
B.寻知代州。移深州寻:不久。
C.会暮,约诘朝合战会:适逢。
D.援不至,遂没焉遂:于是。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其母老勤养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B.筈镝相连而坠倚歌而和之
C.兵尽矢绝,援不至,遂没焉风雨兴焉
D.又从诸将破契丹于石岭关且贰于楚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保裔世代行伍出身,一心报效朝廷。其祖康志忠、其父康再遇先后战死边境:他代父职后,又随众将攻破契丹。宋真宗即位,召他回来,给予赏赐嘉奖。
B.康保裔抱定赴死信念抗击契丹。契丹大举入侵,双方约定次日早晨交战,契丹却提前至黎明层层包围宋军,保裔不愿苟免于死,战至兵尽矢绝,最终阵亡。
C.康保裔战死沙场引起强烈反响。他的死讯传来,皇上深深震惊哀悼,停止朝会两天。又赐封其子官职,同时一再表示,保裔是为王事而死,理应厚重褒奖。
D.康保裔品行端正,严谨厚道。他待人接物讲究礼貌,又擅长骑马射箭,射飞禽走兽无不中;在与契丹血战时,张凝、李重贵与他共同抗敌,敌军这才退去。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
(2)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材料,完成小题。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骑将灌婴五千骑追之以:率领
B.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向东
C.其两骑耳亡:失去
D.籍不愧于心乎?独:难道

下面六句话分为四组,全直接表现项羽“勇猛无畏”的一组是()
①直夜溃围南出,驰走②项王嗔目而叱之③汉军不知项王所在
④复斩汉一都尉⑤骑皆伏曰:如大王言⑥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A.①③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②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被农夫欺骗,误入沼泽地,看似偶然的情节说明项羽丧失人心,同时也看出他不骗人,也从来不相信别人敢骗他的直率、粗犷的性格。
B.由项羽主演的“溃围、斩将、刈旗”三个细节描写中,显示出项羽的声威、力量,让读者看到了一个不可一世的英雄瞬间的光辉与悲壮。
C.在文中项羽反复强调说“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表明这是上天要自己灭亡,决不是作战的过错,深刻地揭示了项羽性格中的弱点。
D.文章扣住数字的变化写项羽的日暮穷途,敌我悬殊,项羽必定死于此。但项羽有船也不过江,表明他此时还存侥幸的心理,认为“置之死地而后生”,必定可以扭转局面。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材料,完成小题。
张浚,字德远,汉州绵竹人,唐宰相九龄弟九皋之后。父咸,举进士、贤良两。浚四岁而孤,行直视端,无诳言,识者知为大器。入太学,中进士第。靖康初,为太常簿。张邦昌僭立,逃入太学中。闻高宗即位,驰赴南京,除枢密院编修官,改虞部郎,擢殿中侍御史。驾幸东南,后军统制韩世忠所部逼逐谏臣坠水死,浚奏世忠观察使,上下始知有国法。迁侍御史。
时乘舆在扬州,浚言:“中原天下之根本,愿下诏葺东京、关陕、襄邓以待巡幸。”拂宰相意,除集英殿修撰、知兴元府。未行,擢礼部侍郎,高宗召谕曰:“卿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朕将有为,正如欲一飞冲天而无羽翼,卿勉留辅朕。”除御营使司参赞军事。浚度金人必来攻,而庙堂晏然,殊不为备,力言之宰相。黄潜善、汪伯彦皆笑其过计。
建炎三年春,金人南侵,车驾幸钱塘,留朱胜非于吴门捍御,以浚同节制军马,已而胜非召,浚独留。时溃兵数万所至剽掠浚招集甫定会苗傅、刘正彦作乱改元赦书至平江。浚命守臣汤东野秘不宣。未几,傅等以檄来,浚恸哭,召东野及提点刑狱赵哲谋起兵讨贼。
时傅等以承宣使张浚为秦凤路总管,浚将万人还,将卸兵而西。浚知上遇浚厚,而浚纯实可谋大事,急邀浚,握手语故,因告以将起兵问罪。时吕颐浩节制建业,刘光世领兵镇江,浚遣人蜡书,约颐浩、光世以兵来会,而命浚分兵吴江。上疏请复辟。傅等谋除浚礼部尚书,命将所部诣行在,浚以大兵未集,未欲诵言讨贼,乃托云张浚骤回,人情震詟,不可不少留以抚其军。
后因病而去,孝宗震悼,辍视朝,赠太保,后加赠太师,谥忠献。
(节选自《宋史·张浚传》,有删改)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进士、贤良两科:等第
B.浚奏世忠观察使夺:罢免
C.浚遣人蜡书赍:携带
D.而命浚分兵吴江扼:打击

对于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溃兵数万所/至剽掠浚/招集甫定/会苗傅、刘正彦作乱/改元赦书至平江。
B.时溃兵数万所/至剽掠浚/招集甫定/会苗傅、刘正彦作乱改元/赦书至平江。
C.时溃兵数万/所至剽掠/浚招集甫定会/苗傅、刘正彦作乱/改元赦书至平江。
D.时溃兵数万/所至剽掠/浚招集甫定/会苗傅、刘正彦作乱/改元赦书至平江。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浚富有才识。四岁就成为孤儿,行为端正,没有谎言,认识的人认为他将成大器。进入太学,考中进士,靖康初年便任为太常簿。
B.张浚认为中原是天下的根本,希望修葺东京、关陕、襄邓以待巡幸。因此皇上拂逆宰相的意思,授任集英殿修撰、知兴远府。
C.金人侵犯南方,皇帝到钱塘,留下朱胜非在吴门抗御,让张浚一同节制军马。后来朱胜非被召回,张浚单独留下来。
D.苗傅等人打算授任张浚为礼部尚书,命他率领所部到行宫,张浚认为大兵未集,不打算宣称讨贼,于是托称张浚骤回,人情震动,不可不滞留以招抚军队。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浚度金人必来攻,而庙堂晏然,殊不为备,力言之宰相。黄潜善、汪伯彦皆笑其过计。
(2)浚知上遇浚厚,而浚纯实可谋大事,急邀浚,握手语故,因告以将起兵问罪。

阅读课文,回答后面题目。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娄为类。悠悠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与“入深林,穷回溪”用法相同的是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哀吾生之须臾
D.顺流而东也

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醉则更相枕卧作《师说》贻之
B.则施施行扣舷歌之
C.悠悠与颢气俱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D.颓然就醉,不知日入凌万顷茫然

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②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作者笔下的西山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两个词句回答。
前后两段话,作者的情绪截然不同,请找出原文中的这两个词句。
作者由西山这一自然景象的游览得到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颁行天下。
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人事以应之。”帝曰:“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安石曰:“近臣不知为谁,若两宫有言,乃向经、曹佾所为尔。”冯京曰:“臣亦闻之。”安石曰:“士大夫不逞者以京为归,故京独闻其言,臣未之闻也。”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侠又窜岭南。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
初,安石训释《诗》、《书》、《周礼》,既成,颁之学官,天下号曰“新义”。晚居金陵,又作《字说》,多穿凿傅会。一时学者,无敢不传习。主司纯用以取士,士莫得自名一说,先儒传注,一切废不用。黜《春秋》之书,不使列于学官,至戏目为“断烂朝报”。
安石未贵时,名震京师,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世多称其贤。蜀人苏洵独曰:“是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患。”作《辨奸论》以刺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讼。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如何?”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一《宋史列传第八十六》(有删节)
【注】①忮: zhì,刚愎、违逆。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文动笔如飞属:通“嘱”,嘱咐
B.但当人事以应之修:研究、处理
C.朕所以恐惧者所以:……的原因
D.侠又窜岭南坐:被判罪

以下四个选项中,都能体现王安石强硬态度的一组是
①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②若两宫有言,乃向经、曹佾所为尔。
③先儒传注,一切废不用
④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
⑤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②⑤⑥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从小就喜欢读书,过目不忘,他写的文章令人叹服。欧阳修曾为他传播美名,对他有提携之恩。
B.当时的宋朝发生了严重的旱灾,百姓流离失所,朝廷上下都归罪于王安石,王安石遂被罢相。
C.王安石本性不喜好浮华,生活俭朴,所有人都认为他是一个道德高尚的贤者。
D.在作者看来,王安石担任宰相,既是他自己的不幸,也是宋王朝的不幸。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患。
(2)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为人沈深,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其后秦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且至于燕,燕君臣皆恐祸之至。居有间,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鞠武谏曰:“不可。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曰:“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丹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
荆轲见太子,太子避席顿首曰:“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今秦举兵南伐楚,北临赵,则祸至燕。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丹而不知所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荆轲然后许诺。久之,荆轲未有行意。
秦将王翦破赵,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轲。轲曰:“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於期仰天太息流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臣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樊於期遂自刭。
秦王见燕使者咸阳宫。轲既取图奏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秦王遂拔剑以击荆轲,断其左股。于是左右既前杀轲。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任用
B.蚕食诸侯,且至于燕稍:逐渐
C.丹而不知所命委:发布
D.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荆轲提:投掷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太子受舍之哙拜谢,起,立饮之
B.今计举国不足当秦樊将军穷困来归丹
C.燕小弱,数困兵若亡郑而有益君,敢以烦执事
D.燕君臣皆恐祸至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把文言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丹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根据文言文内容,简要概括传主荆轲的形象特点。
用斜线(/)给下面文段的画线部分断句。(限划6处)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