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不能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伏尔泰
材料二“一个公民的政治自由是一种心境的平安状态。这种心境的平安状态是从人人都认为他本人是安全的这个看法产生的。要享有这种自由,就必须建立一种政府。在它的统治下一个公民不惧怕另一个公民。” ——孟德斯鸿《论法的精神》
材料三“人由于社会契约而失去的是他的自然的自由和他试图取得的每一件事物的无限制的权利;而他得到的是公民自由和他全部财产的所有权。……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这将是合法的破坏。”
——卢梭《论法的精神》
材料四“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鸡《论法的精神》
(1)材料一的内容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2)材料二中的“公民”的含义是什么?(2分)你对材料二中的“政治自由”有什么看法?(2分)
(3)你怎样理解“社会契约”? (2分)材料三有哪些不足?(2分)
(4)材料四提出的是什么政体?核心是什么?有何积极意义?(2分).
材料一梁启超将变法的过程描述为康有为由布衣而卿相的个人发迹史,将清政府陆续推行的新政缩减至康有为主导的“百日维新”,将康有为思想诠释为戊戌年新政运动的唯一指导思想,将政变的原因约化为主维新的光绪和主守旧的慈禧之间的帝后党争。这些观点在现行的叙述中演变为:康有为是维新运动的主要领袖,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构成的维新派是当时唯一的进步力量,康有为的思想是变法的主导思想,他多年奔走推动了变法运动的发展,并最终得到光绪帝的支持,于1898年推行了短暂的新政。
——余音:《百年黄昏:回到戊戌变法历史现场》
材料二在近代中国,维新派和革命派都曾为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某班组成了三个兴趣小组对这两个派别的关系进行探讨论证,结果得出了以下三个结论:
(1)材料一中梁启超将“康有为思想诠释为戊戌年新政运动的唯一指导思想”,梁启超这样评价的依据是什么?试简要说明之。
(2)材料二中的三个结论,只有一组是准确的,请加以判断并简要论证。
第一组 |
针锋相对、势不两立 |
第二组 |
齐心协力、相得益彰 |
第三组 |
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明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议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并上毅说,英国的政治制度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工作中定下了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想国会负责的内阁。”
——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
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和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据《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二】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基层。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仅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再分配,将权利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
——据《王安石变法简论》
问题:
(1)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
(2)材料一、二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运动。
材料一 下边两幅图反映了雅典公元前8世纪前后经济发展的状况。
材料二
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无辜被售,有的因故卖身,/有的为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不复说家乡的亚狄加语言,远方漂泊,/也有的惨遭奴隶的卑贱境遇,/即使就在家乡,也在主人的怒气之下发抖,/我都使他人获得解放!
——引自梭伦的诗
我所给予人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加多;即使是那些有势有财之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
——梭伦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雅典怎样的经济状况?对雅典阶级关系的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雅典哪一阶层的什么状况?
(3)综合公元前8世纪后雅典阶级关系变化的状况,分析其对雅典政局的影响?
(4)材料三反映了梭伦改革的什么特点?举例说明该特点。
(5)你是怎样评价梭伦改革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火花是火柴的商标,贴在火柴盒上。中国民族火柴业兴起于清末,发展于民国。这期间,内忧重重,外患频频,民族火柴业在夹缝中脱颖而出,顽强成长。右图是一组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火柴火花。
材料二:资产阶级黄金时代的乌托邦在现代中国经济思想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它反映了那个时代转瞬即逝的现实: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产生的,但却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摘自《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中国早期民族企业
地点 |
创办人 |
企业名称 |
上海 |
方举赞 |
发昌机器厂 |
南海 |
陈启沅 |
继昌隆缫丝厂 |
天津 |
朱其昂 |
贻来牟机器磨坊 |
请回答:
(1)观察材料一中的火花商标,思考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背景和动力是什么?
(2)材料二中提到的“黄金时代”指什么时间?为什么那个时代会“转瞬即逝”?
(3)在你看来,那个时代中国民族经济要发展的根本出路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有何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