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材料三 甲午战争前后,不同类型的两种企业在我国近代民族工业中所占比重变化表
|
甲午战争前 |
甲午战争后 |
商办企业 |
22.4% |
70% |
官督商办企业 |
77.6% |
30% |
材料四 民国初年沪宁杭地区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的经济形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其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所反映的变化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4)据材料四的地图指出,这一时期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张謇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所创办的企业大部分都在南运河地区。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5)以张謇为代表的实业家想通过兴办实业挽救民族危机,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吗?为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4年,朝鲜发生了以东学党为核心的农民暴乱(甲午农民战争)。清政府应朝鲜政府要求出兵,并按照《天津条约》照会了日本。为了对抗清政府出兵,(日本也)立刻向朝鲜派兵。两国一出兵,农民军就和朝鲜政府议和,中日两国围绕朝鲜内战后政治改革的分歧不断加深,7月,(中日)突然发生军事冲突。同年8月,日本对清政府宣战,日清战争爆发。
—— 高村直助、高野利彦等著《日本史》,山川出版社
经过明治维新,成为东方强国,开始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1894年5月,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援助,日本趁机派兵入朝。起义平息后,日本拒绝清政府关于中日同时撤兵的建议,反而继续增兵。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突袭中国运兵船,挑起战端。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史称“甲午战争”。
——大象版《历史》必修一
(1)依据材料,归纳概括中日两国对战争爆发原因的分析和说明。
材料二 1934年朱新为上海世界书局编写的《朱氏初中外国史》,明确反对中国以武力反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并且认为,国力弱小,实不足以抵御外侮,所以应以发展经济为第一要务:“殊不知国家倾覆在即,急需调治,势力未充,何能攘外,所以汪精卫说:‘我们今日,外交方针与内政方针完全一致,是发展民力,发展人民之生产能力。’故积极的现代化建设,为跻中国于富强的唯一出路。”朱氏除提出积极发展经济外,还认为,中国有着救国方针的三民主义,又因三民主义是完善的政治纲领,所以成为世界革命的准则,足以振起中国民族固有的伟大精神,遏止列强势力的盲目横行,所以,“中国民族今后应努力的,不在迎红拒白,亦不在联白制红”,而“应该是宣传、奉行、光大三民主义,以挽回本国之富强,以造成世界之自由、平等、合作,以达到‘世界大同’之路。愿我林林总总的数万万同胞,进而图之”。
—— 何成刚《抗战救亡时期历史教科书中的不和谐音符》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历史教科书编写的历史背景及存在的主要局限。
以下为王家范、张耕华、陈江编著的《大学中国史》的相关目录:
以下为王家范、张耕华、陈江编著的《大学中国史》的相关目录:
第九章君主极权的帝国体制:明
第一节明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
第二节明朝中后期的政局
………
二、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
三、寄望中兴的张居正改革
四、鼎革之际的危机与困局
第三节一波三折的中外交流
………
二、海禁与“倭寇”
………
四、耶稣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
--《大学中国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省略部分增加两条或两方面内容,并说明增加理由,需观点正确,理由充分,符合历史事实。
材料一 (东周)旧有世俗权威和精神权威的崩溃与当时的变法一同产生了新的问题。过时的传统必须摒除,而人们也必须找到新的指导原则。……我们惊奇地发现,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东周)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 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不幸的是,在此期间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西方在思想领域出现的现象,并分析两种文明朝着“各自不同方向发展”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明清时期在思想领域“革新与发展”的表现是什么?与当时欧洲思想发展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谁若杀害了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或其他任何一个亲属,只要交纳5至7枚金币,便可以洗净罪恶了。
——摘自赎罪券价目表
材料二 1527年7月,路德与一位曾经当过修女的姑娘喜结良缘。这个消息传开以后,引起轩然大波。在罗马,人们怒不可遏。路德的一位朋友也担心这一举动可能损害他的威信。但是路德就这样跨出了转向市民生活的第一步,不少宗教界人士纷纷效仿。……早在路德翻译《圣经》之前,已经有很多人把《圣经》翻译成德文了,但是这些译本艰涩难懂,错误百出。路德是按照希腊文和希伯来文进行翻译的。1521年,路德在小城瓦特堡每天伏案6小时,在羊皮纸上翻译圣经。
——摘自《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三天主教徒……更为恬静,更少有投身商业的动机,他们保有着尽可能谨小慎微、不冒风险的生活态度,宁可收入微薄地过活也不愿投身于更加危险而富于挑战的活动——即使这样会名利双收。有一句广为人知的德国俏皮话说得好:“要么吃好,要么睡好。”显然,新教徒吃得高兴,而天主教徒则乐于睡得安稳。
——奥芬巴赫
材料四由巴克斯特与清教神学家们进一步调整的关于救赎的加尔文教义,对于理解以商业为取向的人们力争财富和利润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尽管信徒们从不确切地知道有关他们救赎的状态,但他们可以从逻辑上推论,鉴于上帝意愿一个丰裕的尘世王国以彰显他的荣耀,由个人为共同体实际生产的巨大财富,就是上帝喜好那个人的记号。实际上,对信徒来说,个人财富变成了他们救赎状态的真实证据。全能且全知的上帝从不允许有罪之人赞美他的荣耀。确实,“如果财富是从事一项职业工作的成果,那么财富的获得就是得到上帝祝福。”
——斯蒂芬·卡尔伯格
请回答:
(1)结合以上材料及相关知识,分析新教与天主教会在教义上有哪些区别;概括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2)恩格斯说,“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请结合材料三、四,论证这一观点。
健全的社会机制应建立在以人为本和法制完善的基础上,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
材料二汉文帝的车驾至中渭桥时,突然从桥下窜出一人,把皇帝的御马吓得又叫又跳,文帝大怒,把这人交给廷尉张释之治罪。经审讯查明,此人在桥下躲避皇上车驾,误以为车驾已过,急着回家,没想到惊吓了御马。张释之认为此人是偶然过失,只是违反了“清道令”,判以罚金后释放。
材料三 “仆诚赖天之灵,偶有见于良知之学,以为必由此而后天下可得而治。是以每念斯民之陷溺,则为之戚然痛心,忘其身之不肖,而思以此救之。”
“惟世之所号称贤士大夫者(注:指程朱理学家)……又未尝不汲汲焉惟功利之务。而所谓圣贤之学者,则徒以资其谈论,粉饰文具于其外,如是者常十而八九矣。”
——王守仁《王阳明全集》
材料四黄宗羲以“托古改制”的笔法,肯定“三代之法”是“天下之法”,而批评三代以下之“法”为“一家之法”。他倡导民治、反对封建专制,主张立公法、废私法。……他指责封建法律是一家之法、非法之法。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儒家思想核心及其社会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制定法律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3)概括材料三中王阳明救世济民的核心方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4)根据材料四概括黄宗羲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主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