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才能)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材料二 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材料三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宰相一人,参知政事无常员。每日便段议政。天子南面,宰相、六卿、谏官东西面以次坐。其执事皆用士人。凡章奏进呈。六科给事中主之,给事中以白宰相。宰相以白天子,同议可否,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下六部施行。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请回答:
(1)据材料一,黄宗羲认为“学校”的职能有哪些?体现了他怎样的政治设想?
(2)据材料二,黄宗羲对君臣关系是怎样认识的?其目的何在?
(3)据材料三,黄宗羲对宰相制度的设置、作用是如何认识的?其真实意图是什么?明清时期君权与相权的关系较前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据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思想活跃局面产生的背景及黄宗羲思想的时代特色。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文主义者歌颂世俗,蔑视天堂,攻击禁欲主义,背弃来世观念,放眼现实世界。
——刘明翰《世界通史·中世纪卷》
材料二十八世纪,牛顿的学说通过伏尔泰传播到了法国,从而使法国人首次感受到牛顿思维的优势。牛顿的学说证实了在对客观真理的探索中,最可靠的是人的理性,而非信仰。牛顿的理性精神对法国的人文及其它众多学科产生了巨大冲击。
——《牛顿引力理论给法国带来的冲击》
材料三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Sapereaude!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康德《对一个问题的回答:什么是启蒙?》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法国启蒙运动兴起的条件。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思想家对未来社会的政治构想。这些构想是材料三中康德阐述的哪一观点的体现?这表明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到了怎样的新高度?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
——普罗泰格拉
材料2:你,我的朋友,伟大、强盛而且智慧的城市雅典的一个公民,像你这样只注意金钱名位,而不注意智慧、真理和改进你的心灵,你不觉得羞耻吗?
美德即知识。
——苏格拉底
请回答:
(1)材料1属于哪个学派的思想?怎样理解此材料的观点?
(2)据材料2概括苏格拉底的伦理思想。苏格拉底是针对雅典怎样的状况提出的?其目的是什么?

人文精神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瑰宝,是文明人、文明社会的重要指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普罗泰格拉的一个著名观点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材料2:智者学派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伦理规范等,热衷于探讨政治和法律问题。
材料3:奴隶制不合人性,追求所有人“平等”。
材料4:角色——教师,任务——培养公私兼顾、能言善辩的好公民,目的——参与雅典的民主政治。——以上四则材料出自岳麓版、人教版
和人民版教科书
材料5:苏格拉底以自知无知为自豪,提出:“知识即美德”;“我平生只知道一件事,我为什么是那么无知”;“知道得越多,才知道得越少。”
请回答:
(1)依据材料1至材料4分别概括归纳智者学派对人的价值问题所关注的侧重点。
(2)概括指出材料5中体现的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3)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关于人的价值观点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或问:格物须物物格之,还只格一物而万理皆知?曰:怎得便会贯通?若只格一物便通众理,虽颜子亦不敢如此道。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朱熹《近思录·致知》
材料2:《日知录》之刻,……意在拨乱涤污,法古用夏,启多闻于来学,待一治于后王。自信其书之必传,而未敢以示人也。
——《亭林文集》
请回答:
(1)材料1朱熹认为“通众理”的方法是什么?
(2)材料2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治学思想?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求学的态度应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是以其(君主)未得之(天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材料2: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材料3:或曰:臣不与子并称呼?曰:非也。父子一气,子分父之身而为身。故孝子虽异身,而能日近其气,久之无不通矣;不孝之子分身而后,日远日疏,久之而气不相似。君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者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夫然,谓之臣,其名累变。夫父子,固不可变者也。
——以上材料均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据材料1指出君主和天下百姓实际上是一种什么关系?作者的主张具有一种什么政治倾向?
(2)材料2反映的思想的局限性又是什么?
(3)根据材料3指出黄宗羲认为君臣与父子关系有何不同?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