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屋子里拢着炉火,老爷吩咐开窗买水果,说‘天气不冷火太热,别任它烤
坏了我。’屋子外躺着一个叫化子,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可怜屋外与屋里,相隔只有一层薄纸!”这首诗名为《相隔一层纸》,作者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刘半农,发表于1917年《新青年》4卷1号。这首诗反映出①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是早期白话诗的特点之一  ②早期白话诗在写作上讲求“真率”与“质朴” ③揭示了贫富差距,阶级对立,反映了诗人对不公平制度的抨击  ④“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圆明园首度遭到侵略者的野蛮洗劫发生在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中日甲午战争期间 D.抗日战争期间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是

A.削弱皇权 B.缩小地方权限 C.扩大地方权限 D.加强皇权

法治社会逐步取代人治社会,是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方面。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法的界定十分模糊,倒是皇帝圣旨、朝廷法令、祖宗遗训更具威力。因为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法律对皇权约束作用微乎其微。法律遇到开明皇帝有些用,一遇昏庸暴君,无法无天,所谓“人亡政息”。……这遗风流传至今即权大于法,有法不依,拟法不严,徇情枉法。
——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
材料二“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材料四有人评价说:“罗马人在法律方面的建树之所以彪炳世界,是与他们在三个不同阶段的法制探索分不开的。”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法律制度思想的特点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出来的法治观念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以法制取代专制的一例实践。
(3)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历了历史性的跨越。从1949年到1954年,新中国法
治建设取得了哪两项主要成就?其中,在1954年的法治建设中为新中国确立了哪三项基本的政治制度?
(4)请结合教材知识说出罗马人先后形成了哪三项重要法律成果及其法律完备的标志。

史料的搜集、甄别、阐释、运用是新课程下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手段,我们
要形成正确的史料观。对于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描述,有下列几则不同的材料:
材料一“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东史郎日记》(日)
材料二《南京大屠杀的虚构》出版后,日本右翼给予了高度评价,渡部升一在初版本的护封广告词中写道:“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那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
材料三下列三幅图片反映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材料四青岛的余美红老师在给学生讲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时,引用了她父亲给她的一个事例:“当时我7岁,你叔叔4岁,鬼子打南京时,人们四处逃难。你叔叔尚小,就和保姆留在家里看房子。日军砸开咱家大门,保姆被杀,你叔叔右腿被打了一枪,昏死过去,侥幸捡了一条命”。
请回答:
(1)史料证据按照获取的途径和保存状态可以分为实物证据、文献证据和口传证据三类,请依此对上述材料进行分类。
(2)在《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一书中,田中正明说:“记述历史有一大禁忌,就是绝对不能以传闻(口述)为证据撰写论文或记事”。对此你做何评价?
(3)材料一、二同样出自日本人,但对南京大屠杀一事为何有不同的论点? 这说明了什么?
(4)若想证实余美红老师父亲的说法,上述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哪则?

1856年常住上海的外国人总数为200多人,但当年仅英国领事处理的案件就有503起,共有630人(次)涉案。此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

A.上海社会治安状况混乱 B.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高涨
C.领事裁判权使其为所欲为 D.英国人法律意识淡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