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1世纪是被世界各国公认的海洋世纪,福建省依山面海,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福建沿海展示了古代到近现代的部分海洋历史,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福建海商在两宋时期已崛起为国内沿海商人的代表,在国内区域间贸易、与海外诸国远洋贩易中具有重要影响,这已为宋人所认可,也为现代学者的不断深入研究所确证。                              ——刘文波的《宋代福建海商崛起之地理因素》
材料二  这时的海洋已经是武装的海洋,西方殖民者的枪炮,决定此时的海洋贸易必须有武装保卫。但是中国商人具有顽强的生存能力,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海商集团还是崛起了。这其中的代表就是郑芝龙的武装海上集团。1633年,郑芝龙在金门料罗湾与荷兰人的舰队决战,打败荷兰人,从此荷兰人退出福建沿海。郑氏海商集团的崛起,中国人第一次有了武装对抗并战胜西方殖民者的庞大的海商集团,给了中国又一次开创海洋文明成为海洋大国的机会。
                               ——单之蔷《海洋大国,中国两次错失机会》
材料三1840年,英国舰队从海上敲开了中国国门,由此拉开中国近代史的序幕。20年后,英法联军再次用坚船利炮突破中国的海上藩篱,然后驱兵北京城。1884年,法国舰队肆行于东南沿海,福建水师惨遭败绩。10年后的甲午战争,更是上演了一幕历史大悲剧,中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几年后,八国联军的炮舰又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此后的中国,更是国门洞开,有海无防;外国军舰在中国的领海和内河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地。
——《中国近代海权的历史反思》
材料四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投洽会”),于每年9月8日至11日在中国厦门举办。投洽会以“突出全国性和国际性,突出投资洽谈和投资政策宣传,突出国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突出对台经贸交流”为主要特色,投洽会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寻求境外合作伙伴架设金桥。
材料五英国蕾莱爵士更直截了当地指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谁就可以控制世界财富,最后也就控制了世界。”
——摘自《太平洋上的较量》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二中福建海商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在以后驱赶荷兰人中有哪些伟大的壮举?但“开创海洋文明成为海洋大国的机会”后来被清王朝葬送了,为什么?导致了什么恶果?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福建省失去哪些海权、主权(至少四例)
(3)材料四中的9.8“投洽会”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怎样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87年以来两岸关系的发展除“对台经贸交流”外,还有哪些突出表现?
(4)读材料五,你有何感想?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一国两制理论的创新意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

刘锡鸿
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惟骛心于凶器之末何欤?
--《刘光禄遗稿》
郭嵩焘
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
--《伦敦与巴黎日记》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80年代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收。
--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
(1)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它是对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哪一思想的发展?
(2)刘锡鸿和郭嵩焘都批判洋务运动舍本逐末、但他们的主张并不相同。根据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
(4)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认为历史认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有学者在研究世界经济贸易关系时提出了以下论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早在13, 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犹豫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制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16实际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的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据《白银资本》等
(1)根据材料,13到18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居优势地位的是哪个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处境开始改善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
(3)结合史实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找到了一条推动中国革命走向复兴和胜利的道路。结合下图,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1928年秋)
材料二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梁再现。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 毛泽东《清平乐·蒋桂战争》(1929年秋)
材料三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毛泽东《如梦令·元旦》(1930年1月)
(1)根据材料一,将"西江月"后□□□处省去的内容填写完整并指出该词创作的历史背景。
(2)上述毛泽东诗词展现了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场景。从材料二、三中找出相关的词句并以此论证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洲今日政治之进化,其动力全在十八世纪之末,而以诸大家发明学理之功最高焉。英之陆克(今译洛克)、法之孟德斯鸠、卢梭其最著也。同人就日本人所谓书中三先生学说重译、编辑,以成是编,聊为吾中国政治进化之前驱云耳。
--摘自《清议报》(1901年)
材料二卢梭学说,于百年前政界变动最有力者也,而伯伦知理(欧洲政治思想家)学说,则卢梭学说之反对也。二者孰切真理?曰:卢氏之言,药也;伯氏之言,粟也。痼疾既深,固非恃粟之所得瘳(病愈)。然药能已(治愈)病,亦能生病,且使药证相反,则旧病未得豁,而新病且滋生,故用药不可不慎也。
--摘自梁启超《新民丛报》(1903年)
(1)材料一中"学理"指什么?指出"同人"对卢梭等人思想的看法。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实际,如何理解梁启超"用药不可不慎"的观点?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材料二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