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伦在诗中解释了他的目标。他谈到“好的政府”,把这解释为平衡公民互相冲突的利益。后来的哲学家叔本华把他归纳为简单形式的道德规则:不要伤害任何人。但要尽力帮助所有人。在梭伦改革中充分体现这一点的是
| A.帮助工商业奴隶主获得更多的权利 |
| B.帮助平民避免沦为奴隶的可能 |
| C.尽力维护各个阶层的利益,避免冲突 |
| D.为所有的雅典居民谋福利 |
“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 A.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 | B.注重研究社会现实 |
| C.着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 D.重视研究人的前世来生 |
“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
|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
思想家在世时往往是孤独和寂寞的,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周游列国推销自己思想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受到了许多同时代人的嘲笑和讽刺,诸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等。导致孔子如此尴尬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 A.他的宣传方式不得法 |
| B.他的主张不符合当时诸侯争霸的需要 |
| C.他的思想不利于统治阶级稳固统治 |
| D.他的思想观念相对陈旧保守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 “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
| A.“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
| 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
| 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
| D.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吸收 |
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
| A.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社会 |
| B.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顺服” |
| C.依靠礼仪法治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 |
| D.从强调“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