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好?”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官便殿奏礼》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夫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是世界上侨民最多的国家。近代以来,中国人川流不息地向海外迁移,其中有两次大规模的移民潮。
材料一 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变化,中国人口的海外迁移也随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近代中国人口的海外迁移不仅受到延绵1000多年的海外迁移惯性力量的推动,更与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息息相关。一方面,自清朝乾隆以来迅速飙升的人口增长使中国人口在进入近代之前达到了4.3亿的最高记录;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和没落,这种人口优势不仅没有转变为生产力,反而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导致农村经济破产的背景下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人们被迫背井离乡,迁移成为一条谋生的,主要途径。另一方面,以荚、法为首的西方殖民者侵略中国的目的不仅要变中国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也把目光瞄准了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尤其黑奴贸易废除后,美洲、澳洲和东南亚地区的劳动力价格十分昂贵,贩卖华工成为一件有利可图的事情。就这样,大量中国人口就被列强和商人以招募劳工的形式贩卖到欧、美、澳洲和东南亚地区。另外,自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签订的几乎所有不平等条约中都包括了赋予外国在华招募工人的权利这一项内容,从而把西方列强在华招募、掠夺劳工的行为合法化。1893年,清朝政府正式废除了延续了200多年的海禁政策,允许国人自由移民,并设立领事专职保护海外侨民的利益。……突飞猛进的近代航海技术最终将中国人带到了陌生而遥远的异国他乡。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再次掀起新的较大规模移民潮。这一时期,中国调整内外政策,实行改革开放,纠正了对“海外关系”的许多错误认识,广大侨眷及海外侨胞成为对外开放、对外联系的最活跃的一部分,他们之中蕴藏着经济和智慧的潜能,是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人们也认识到,中国的发展需要走向世界,自我封闭难以发展,中国必须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先进的知识才能走向繁荣富强。
70年代后期,中国与长期敌对的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关系的改善并建立了外交关系,放宽了移民政策,尤其是向发达国家派遣了大量留学生,为新移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新移民突破了他们祖先的行业取向,涉足于居住国的商业、科技、教育、金融、服务等各行各业,其中有不少人崭露头角,成为本行业的精英。长期以来,华人移民大多数已融于当地社会,成为居住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参与当地的政治经济事务,其地位大有提高。……大陆新移民的形成,在某种意义上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中国大陆走向开放、走向世界的一种标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出现海外移民高潮的历史背景。(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现代中国移民高潮的新变化,(6分)说明现代中国移民高潮产生的重大影响。(7分)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在感情中皆以对方为主,伦理关系即情谊关系,亦即表示相互间的一种义务关系。 伦理关系彼此互以对方为重;一个人似不为自己而存在,乃仿佛为他人而存在着。这种社会,可 称伦理本位的社会。
夫妇、父子共财,乃至祖孙兄弟等亦共财。若义庄、义田一切族产等亦为共财之一种。兄弟 乃至宗族间有分财之义;亲戚、朋友间有通财之义。以伦理关系言之,自家人兄弟以迄亲戚、朋 友,在经济上皆彼此顾恤,互相负责;有不然者,群指目以为不义。故在昔中国人生计问题上无 形有许多保障。在西洋则父子、夫妇异财,其他无论。在西洋自为个人本位的经济;中国亦非社 会本位的,乃伦理本位的经济也。
但有君臣间、官民间相互之伦理的义务,而不认识国家团体关系。又比国君为大宗子,称地 方官为父母,举国家政治而亦家庭情谊化之,不但整个的政治组织放在一个伦理的关系中,抑且 其政治目的亦全在维持大家伦理的相安,——如何让人人彼此伦理的关系各作到好处(父父、 子子、君君、臣臣)是其政治上的理想要求,更无其他。
——摘自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
材料二:重视道德的规范作用,通过教育的途径实现对乡村民众的领导,是梁漱溟乡村建设 的主要方式。所以,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梁漱溪并没有制定维系乡村组织、调整乡村社会成员关 系的法律,只是制定了《村学乡学须知》。《须知》编写的主要目的,是要使乡村民众了解乡村 建设的意义和方法,了解乡学村学。并在乡村社会形成一种新的礼俗,以维持乡村社会的秩序, 从而在乡村形成一个“礼俗相交”的社会。
――-摘自鞠忠美《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的核心观点。
(2)根据材料一、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有何不足?
(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根据材料归纳同盟国和轴心国军火产量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轴心国在1943年军火产量增长的原因。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此次吾党改组,志在将本党势力在中国内地各省尽力扩充。向来本党势力多在海外, 故吾党在海外有地盘、有同志,而中国内地势力甚为薄弱。所以吾党历年在国内的奋斗,专用兵力 ……以兵力奋斗而胜利者,已有三次。但三次之成功,皆不能达革命之目的。是兵力虽成功,而革 命仍未成功,因为吾党尚欠缺力量之故o所欠缺者是何种力量?就是人民心力。当时中国人民不赞 成革命,多数人民不为革命而奋斗。革命行动欠缺人民心力,无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故此次吾 党改组唯一之目的,在乎不单独倚靠兵力,要倚靠吾党本身力量,就是人民的心力。
材料二:吾党从今以后,要以人民的心力为吾党力量,要用人民心力奋斗。人民的心力与兵 力,二者可以并行不悖。但两者之间,究竟应以何者为基础?应以何者为最足靠?自然当以人民 的心力做基础,为最足靠。若单独倚靠兵力,是不足靠的,因为兵力胜敗无常。吾党必要先有一 种基本力量做基础,然后兵力有足靠之希望。……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 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 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
——《孙中山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1)材料一中孙中山所说“以兵力奋斗而胜利者,巳有三次。但三次之成功,皆不能达革命之目的”请以第一次为例加以说明。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如何发展了自己的思想?对当时中国革命产生了 怎样的历史影响?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 眸
1861年改革保留大量的农 奴制残余,农村中村社对农民 的控制依然严密。1905年革命 后,俄国农民消灭封建土地所 有制的要求日益强烈,农民暴 动不断。为此,俄国首相斯托 雷平(1906 -1911年在任)制 定了新的土地政策。
1906年11月22日,俄国 颁布法令,准许农民退出村社。
每个农民可以取得村社的份地作为私产,并允许出卖。村社拨给退社农民的土地必须在一个地段 内,使之可以成为独立田庄或独家农场。政府通过农民银行贷款给富裕农民,作为其购买土地和 建立农场之用。但条件是不准许没收贵族庄园……。
1906-1915年,有200余万户农民退出村社。其中大多数退社贫苦农民由于缺乏农具和资 金,不得不把土地以低价出卖给富农。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斯托雷平土地改革前夕俄国社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中斯托雷平土地改革的内容,此次改革是什么性质?主要保护了哪些阶层的 既得利益?简要阐述斯托雷平改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