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杭州(南宋都城临安)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也。”
——《中国商业简史》
材料三 图中描绘的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广州十三行商馆的情景。商馆前的广场上,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国旗迎风飘扬;画面的右上方绘着一座观音庙和一栋五层的镇海楼。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反映宋代社会经济状况的著名画卷,从中你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3)材料三中所示的十三行在当时行使怎样的职能?它实质上是哪一政策的产物?
(4)根据所学知识,从政府管理商贸活动的角度,分析宋、清时期的不同,这对海外贸易产生了什么影响?从中应吸取怎样的教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表1 1820年,荷兰、英国、美国等国人口从事三大产业分布状况统计表
荷兰 |
英国 |
美国 |
|
农业 |
43% |
37% |
70% |
工业 |
26% |
33% |
15% |
服务业 |
31% |
30% |
15% |
资料来源:蒋昭侠《产业结构问题研究》。
表2 1950-1984年英国三大产业就业人数及比重(万人,%)
年份[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
人数 |
百分比 |
人数 |
百分比 |
人数 |
百分比 |
|
1950 |
126.2 |
5.6 |
1140 |
50.6 |
987.7 |
43.8 |
1960 |
106.2 |
4.4 |
1174.9 |
48.6 |
1136.2 |
47 |
1970 |
45.4 |
2.1 |
1024.7 |
46.6 |
1129.3 |
51.3 |
1980 |
36.1 |
1.6 |
891.8 |
39.4 |
1336 |
59 |
1984 |
34 |
1.6 |
712.9 |
33.7 |
1368.5 |
64.7 |
资料来源:方甲《产业结构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出版社,1997年。
表3 1990-2001年英国国内生产总值三大产业构成(%)
年份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1990 |
1.9 |
35.0 |
63.1 |
1991 |
1.8 |
32.8 |
65.4 |
1992 |
1.9 |
31.8 |
66.3 |
1993 |
1.8 |
31.4 |
66.8 |
1994 |
1.8 |
31.6 |
66.6 |
1995 |
1.9 |
31.7 |
66.4 |
1996 |
1.8 |
31.5 |
66.7 |
1999 |
1.5 |
26.3 |
61.2 |
2000 |
1.5 |
25.9 |
61.6 |
2001 |
1.0 |
27.4 |
71.6 |
资料来源: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1999》,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
(1)根据表1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表1中三国产业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
(2)根据表2,指出英国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形成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
(3)根据表3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当今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新变化。
(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1年9月5日,赫鲁晓夫同美国记者兹贝格谈到:美国和苏联都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而联合起来,那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让他安静下来。
——《世界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1)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苏联外交策略的实质。(4分)
材料二杜鲁门说:“我们必须强硬对付俄国人,他们不知行止,好似水牛闯进陶瓷店,他们建立政府只有21年,我们已逾100年,英国更是有数百年悠久历史。我们必须教导他们如何知行而止……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头,全世界应采取美国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
——《世界近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苏争霸的原因。(6分)
(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32年议会改革,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得到满足,登上了统治地位。工人阶级在议会改革运动中支持了资产阶级,但是结果一无所得,政治上依然处于无权的地位。因此,1832年议会改革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消沉,他们决定掀起一个争取工人选举权的运动。……1837年英国又遭到经济危机的袭击,工人阶级生活状况更趋恶化,不满情绪更为增长。工人们纷纷提出要求新的议会改革,反对新济贫法,要求10小时工作制,争取工会权利、出版自由等。……这样就产生了宪章运动。
(1)据材料,概括英国宪章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S分)
(2)与1832年议会改革相比,宪章运动有何突出特点?(4分)
(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治维新后,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急速发展,国内统一市场的初步形成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把全国的农业也纳入资本主义发展的轨道。因此,新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就是必须解决土地问题……明治政府在农民斗争的压力下,担心丧失“民心”,可又害怕真正彻底的土地革命,终于采取了自上而下实行改革的办法。
(1)据材料一,概括明治维新后日本农业改革的背景。(4分)
材料二改革中获益最多的是地主阶级,地主的地租直接来自佃农的剩余劳动以及部分必要劳动,而不是来自农业资本家的超额利润,这种地租显然带有封建地租的色彩。而地税改革给广大佃农带来的却只有苦难,……地税改革后的日本农村,每年都有大批农户丧失土地,或沦为佃户,或加入城市产业后备军的队伍。
——穆良平《日本地税改革探讨》
(2)据材料二,谈谈你对日本农业改革的认识。(6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1945年之后,在理论上存在着两个相反的典型社会形态。其中一端最好的体现者是苏联,所有的资本都由国家拥有,按照需要提供给管理者和工人,所有的生产和交换都由公共权力机构预先制定计划。在苏联式社会主义中,政府的角色是无所不包的。另一端是由美国来代表的,这种体制之下经济交换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本由私人所有,而私人所有者自己来选择投资渠道并决定工作机会的提供。
在实践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体制都不是纯粹的,即使在资本主义国家,混合经济也是通则,只不过政府干预的程度有所不同。苏联体制的主要缺陷是政治和经济自由的缺乏,以及对个体主动性的抑制;美国体制的主要缺陷则是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以及劳动者个人的经济安全面对着的威胁。在“二战”后的年代里,美国人力图纠正其缺乏经济安全的问题,其努力之巨,远远超过苏联人在纠正其缺乏自由的问题上所付出的努力。
——摘编自R·R·帕尔默《世界现代史》
(1)据材料,分别指出二战后初期美苏的经济体制,并简要分析两种体制的利弊。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苏两国为解决体制弊端各作出了怎样的努力?(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