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史学家认为:“后世官制,变化繁赜。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设也。”以下的相关评述中正确的是( )
| A.材料中的“原理”指的是三权分立与制衡 |
| B.汉朝的中央官制最早体现了此“原理” |
| C.作者对“原理”开创者持赞赏的态度 |
| D.作者对“后世”的官制持否定态度 |
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新民主主义思想和理论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接续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未竞的事业,又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表现了新旧革命的嬗变,同时,它赋予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以社会主义的未来前途。”这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
①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②任务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一致
③未来前途是社会主义④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自有民国,八年以来,未见真民意、真民权,有之,自学生此举始耳。”康有为此语称赞的是
| A.公车上书 | B.新文化运动 |
| C.五四运动 | D.国民革命 |
下列表格是甲、乙两位同学对“农民阶级与近代中国革命”的探究,对此判断正确的是
| 历史依据一 |
历史依据二 |
历史结论 |
|
| 甲 |
太平天国是农民阶级领导的革命 |
太平天国运动因农民阶级局限性而失败 |
农民阶级由于阶级局限性不能领导革命的胜利 |
| 乙 |
毛泽东出身农民家庭 |
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
农民阶级可以领导革命胜利 |
A.甲同学采用的历史依据正确,结论合理
B.乙同学采用的历史依据不正确,结论不合理
C.两位同学采用的历史依据都不准确,结论都不合理
D.两位同学的推论都合理,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时代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以下对这段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 A.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关节点 |
| B.折射出全体国人均要求改革的社会思潮 |
| C.救国是当时多个新兴力量的共识 |
| D.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 |
下表为近代不同时期列强在华投资最多的国家的相关数据统计(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卷十二》)其中表中序号①②所代表的国家依次为
| 时间(年) |
1840—1895 |
1895—1911 |
1911—1927 |
1927—1937 |
1937—1945 |
1945—1949 |
| 国家 |
① |
英国 |
日本 |
美国 |
美国 |
② |
| 数量(万元) |
8026 |
33955 |
69627 |
11969 |
262096 |
47918 |
| 所占比重(%) |
82.5 |
28.1 |
44.2 |
37.3 |
75.5 |
68.1 |
A. 英国、美国 B.美国、美国C.英国、日本 D.美国、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