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木 屐
沉重的木屐扎在江南惆怅的雨地里。爸爸的背上,不是背着我,就是驮着犁。
木屐被爸爸疲惫的双脚拖着,弯弯的田埂上便留下一行行清晰的屐齿。我在爸爸背上,与江南雨伴着他的木屐,随着池塘边上的水翻车,一圈圈地碾动了岁月的车轮。
有一天,我爬上了老黄牛的背,而犁却驮在了爸爸的肩膀上。雨声中,我反复聆听木屐敲击土地的声音,那是爸爸沉重的步履。就在这颤抖的敲击中,我长大了。
转眼,我到了上学的年纪。爸爸送我上学那天又下雨,我骑坐在爸爸的肩上。然而,一条淹没小木桥的河水阻住了我们的去路。爸爸卷起裤管,咬着牙涉过冰寒砭骨的春水,我分明听见他牙关的磕碰并体会到他身体的颤抖。第一次,我感觉江南的雨天是惆怅的。
放学时,我冲出教室,却发觉雨地里的爸爸微笑着,他执意要让我骑“高马”,我拗不过,便再次爬上爸爸的肩膀。路上,他喘着粗气将我放下休息,我回头时却见一行零乱、不规则的屐齿印。看着爸爸苍白的脸,我眼泪夺眶而出,便再也不肯让他背了。
于是,我拥有了自己的木屐。
一天,有位同学穿着一双半旧的雨靴来上学,引起全校学生的羡慕。回到家,我嚷着要一双雨靴。为了达到目的,几天后我将我的木屐藏在一个山洞里,谎称丢了。从不打骂我的爸爸恼怒了,扬起手打我,落下却轻轻的。在他的天平上,一头是祖辈财物,一头是儿子。当晚,堂屋响着不断的咳嗽声和斧头声,我失眠了,发誓再也不让爸爸生气,准备第二天取回木屐。然而,当我从黎明的迷糊中醒来,却见一双新的,但做工粗糙的木屐摆在床前。我看到套上牛准备去春耕的爸爸通红的双眼,眼泪悄悄地流了下来。爸爸忽然返身,抚摸着我的头说:“孩子,珍惜东西要像爱惜牲口一样。”我呆呆地点点头,看着晨曦中爸爸远去的身影和他身后的一个个屐齿印……
终于,我接到了那张从我梦想的地方寄来的录取通知书。走的前夜,乡亲们来送我,屋檐下摆放着一排木屐。我在送乡亲们回家时,望着漫天的雨,忽然想:“斗笠划下了一个木屐永远走不出的圆。”回过头来,却发现爸爸坐在堂前,神色黯然,眼睛停留在门角摆放的没有继承人的铁犁和木屐上。见我望着他,爸爸忙挤出一丝笑,自我安慰地说:
“放心去吧!孩子,我有乡亲们照顾。”看着爸爸斑白的头发,我才猛然意识到他老了。
坐在行将远去的汽车上,我脱下了那双木屐,这时,几次劝不回去,坚持再送送我的爸爸忽然塞给我一样东西,就转身走了。我知道爸爸不忍分离的痛苦,拼命擦亮雨窗看着他那微驼的背消失在江南惆怅的雨里。
我心里像堵着什么,不觉触到爸爸送我的东西,打开一看,竟是一双新雨靴…………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
A.本文以饱满的情感、精巧的构思、朴实的语言,刻画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以及他们各自对生活的追求,表现了“我”对父辈生活的深深思索。 |
B.本文选材上都是选取了生活中的小事,但却以小见大,表现了父辈深深扎根于土地,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
C.文章倒数第四段中写到爸爸“神色黯然”、“挤出一丝笑”,刻画了爸爸内心复杂的情感,包含了不忍分离的父子情深,也包含了父亲对祖业无人继承的失落。 |
D.文章最后,爸爸送“我”的一双“新雨靴”,蕴涵着爸爸希望“我”学成归来,改变家乡面貌的深沉嘱托。 |
E.本文与朱自清的《背影》一样,都以深沉的笔调,表现了无私的父爱和父子情深,同时也表达了曾经对父亲不理解的悔恨。请简要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
文中反复写到“屐齿印”和“江南雨的惆怅”,这样写分别有什么作用?
文中的父亲是保守的,作者持怎样的态度?如果你的父亲是这样你会怎么做?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做题。
《解放日报》10月17日刊登余秋雨关于“上海世博会文化构想”的演讲及答问。在谈到世博会的中国元素时,余秋雨认为我们现在活着的每个人都是中国元素的当代的生命载体,我们每个人的高贵、自信、欢乐等就是中国元素的最佳体现。
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队伍后来成了“第一中国元素”。他们讲着流畅的外语,为外宾指路,帮助他们搬运行李,甚至帮助他们购物,给他们介绍国内的山川名胜、风物特产……他们热情,大方,彬彬有礼,以自己对于祖国的热爱感染着外宾,他们成了中国元素的体现者。
请你写出一种“中国元素”,并对这一“元素”的主要表现和它所体现出来精神风貌作简要说明。(100字左右)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南宋时,金国的作者就嫌宋诗“衰于前古……遂鄙薄而不道”,连他们里面都有人觉得“不已甚乎!’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在明代,苏平认为宋人的近体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李攀龙甚至在一部从商周直到本朝诗歌的选本里,把明诗直接唐诗,宋诗半个字也插不进。在晚清,“同光体”提倡宋诗,尤其推尊江西派,宋代诗人就此身价十倍,黄庭坚的诗集卖过十两银子一部的辣价钱。这些旧事不必多提,不过它们包含一个教训,使我们明白:批评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假如宋诗不好,就不用选它,但是选了宋诗并不等于有义务或者权利来把它说成顶好、顶顶好、无双第一,模仿旧社会里商店登广告的方法,害得文学批评里数得清的几个赞美字眼儿加班兼职、力竭声嘶的赶任务。整个说来,宋诗的成就在元诗、明诗之上,也超过了清诗。我们可以夸奖这个成就,但是无须夸张、夸大它。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记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末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明人学唐诗是学得来惟肖而不惟妙,像唐诗而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因此博得“瞎盛唐诗”、“赝古”、“优孟衣冠”等等绰号。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的“小结里”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自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节选自钱钟书《〈宋诗选注〉序》)
1.文中所举事例,不属于宋诗也颇尝过“市价涨落的滋味”的一项是
A.金国的作者嫌宋诗“衰于前古”。
B.明代人苏平对宋人近体诗的看法。
C.李攀龙选上古至明代诗歌时的做法。
D.晚清“同光体”诗人对宋诗的态度。
2.对文中画线句子中的“大幸”、“大不幸”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大幸“指的是唐代诗人给宋代诗人开拓了宽广的创作领域,“大不幸”指的是宋代诗人无法在唐代诗人的基础上再去开拓。
B.宋代诗人有接受挑战的机会是“大幸”,而在挑战中难以打破唐代诗人创造的记录,又是宋代诗人的“大不幸”。
C.“大幸”指的是宋代诗人以唐代诗人为榜样并在此基础上可以有更好的发展,“大不幸”是唐诗的超越之难和宋人因模仿和依赖产生了惰性。
D.能够模仿唐代诗人创作的作品是宋代诗人的“大幸”,而唐代诗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使宋人难以超越又是宋人的“大不幸”。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选宋诗的问题上,作者认为不好的诗歌就不选,选上的也无须过分夸大。
B.从整体创作成就上看,作者认为宋诗虽不及唐诗,却在元、明、清诗之上。
C.明诗之所以不如宋诗,是因为它在学唐诗时学得外表十分相像却缺乏个性。
D.与明诗比,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就在于它的那一点学唐诗又不像唐诗之处。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一)清初文人赵执信在他的《谈艺录》序言里有一段话很生动地形象化地说明这全和粹、虚和实辩证的统一,它才是艺术的最高成就。他说:钱塘洪防思,久于新城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在司寇(王渔洋)宅论诗,防思嫉时俗之元章也,日:“诗如龙然,首、尾、爪、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日:“诗如神龙,屈伸变化,固元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
洪钫思重视“全”而忽略了“粹”。王渔洋依据他的神韵说看重一爪一鳞而忽视了“全体”;赵执信指出一鳞一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示龙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艺术的表现正在于一鳞一爪具有象征力量,使全体宛然存在,不削弱全体丰满的内容,把它们概括在.一鳞一爪里。提高了,集中了,一粒沙里看见一个世界。这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不是自然主义的,也不是形式主义的。
(二) 中国画 里处理空间的方法,也让人联想到中国舞台艺术里的表演方式和布景问题。中国舞
台表演方式是有独创性的,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而这种艺术表演方式又是和中国独特的绘画艺术相通的,甚至也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中国舞台上一般不设置逼真的布景(仅有少量的道具桌椅等)。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环境布景阻碍不了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消而空景观”,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境,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这个“真境遇”是在现实主义的意义里的,不是自然主义里所谓的逼真,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真”“神”“美”在这里是一体。从语段(一)来看,下面各人的观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洪防思要求完整,画龙要把整条龙画出来,连它的首尾鳞爪都不能忽略。 |
B.王渔洋认为,神龙见首不见尾,有时只在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只要把最精粹的部分画出来就行了。 |
C.赵执信的看法与洪防思差不多,既要画一鳞一爪,也要画完整的首尾。 |
D.作者认为从提高、集中了的一鳞一爪所具有的象征力量中显示“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 |
从语段(二)看,对“戏曲的布景在演员的身上”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戏曲舞台上的环境布景,为演员“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营造了一个典型环境。 |
B.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 |
C.中国戏曲舞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因为逼真的环境布置会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 |
D.中国戏曲演员是经过化妆的,所以不需要环境布景,便于剧中人物与观众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境。 |
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是有独创性的,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而这种艺术表演方式又是和中国独特的绘画艺术相通的,甚至也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请指出下面哪一种艺术表现手法不符合上述观点( )(3分)
A.“深山藏古寺”这句诗的绘画表现:画中一个小和尚在深涧边挑水,画面中自云缭绕,只在画面的一角露出一座寺庙的檐角。 |
B.京剧表演中,演员手拿马鞭在舞台上小步快跑几圈,表示的是舞台人物翻越千山万水,策马南征北战。 |
C.“踏花归来马蹄香”这句诗的绘画表现:画面上一匹骏马在前行,有一只蝴蝶在围着马蹄翻飞,画中只有少量的野花。 |
D.骆宾王的诗《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明后思想家李贽
李贽(1527—1602),出生在一个回教徒的市民家族。原籍河南,原姓林,名载贽。元朝以后迁来福建。三世祖因反对封建礼教,得罪林姓御史,被扣上“谋反”罪名,为避祸改姓李。李贽幼年丧母,随父读书,学业进步迅速。自幼倔强,善于独立思考,不信回教,不受儒学传统观念束缚,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理念。他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
李贽在北京任礼部司务时,接触以“反传统”姿态出现的王阳明学说,并对王学进行改造,借以发挥民主性的内容,反对封建说教,认为“尧舜与途人一,圣人与凡人一”。在南京任刑部员外郎期间,结识了反理学的泰州学派著名学者王畿、罗汝芳,并拜王艮(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的儿子王襞为师,颇受影响。又因王畿和罗汝芳而接触禅学并受其影响,提出儒、道、佛三家无异同,倡“童心说”,反对孔孟之道。由于李贽的思想体系和官方推崇的程朱理学格格不入,兼他性格耿直,不堪受上司欺压,姚安知府三年任期未满,即向上司辞职,未获准即住到大理府鸡足山佛寺,专心研究佛学,从此告别仕宦生涯。
万历九年(1581),李贽从云南来到湖北黄安,住在朋友耿定理家,撰写一些读史的文章,并教授耿家子弟。万历十二年耿定理去世,他移居麻城。第二年派人送家眷回泉州,自己一人住在麻城龙芝佛院,致力于读书、讲学和著述,历十多年,完成《初潭集》《焚书》等著作。收入《童心说》《赞刘谐》《何心隐论》及与道学家耿定向反复论辩而撰写《答耿中丞》《答耿司寇》等书答、杂述、读史短文和诗共6卷。揭露道学家们的伪善面目,反对以孔子的是非观为是非标准,批判的锋芒直指宋代大理学家周敦颐、程颢、张载、朱熹。
公安派主张作诗应独抒心灵的“性灵说”明显受李贽倡导的绝假纯真、真情实感的“童心说”影响。李贽在麻城还多次讲学,抨击时政,针砭时弊,听任各界男女前往听讲,并受到热烈的欢迎。万历十六年(1588)夏天又剃头以示和鄙俗断绝。这一切都引起封建卫道者的嫉视和仇恨,视为“异端”、“邪说”,群起围攻,要把他驱逐出境。李贽旗帜鲜明,坚强不屈,宣称自己的著作是“离经叛道之作”,表示:“我可杀不可去,头可断而身不可辱”,毫不畏缩。
16.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体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李贽善于独立思考,不信回教,不盲目迷信儒学传统观念,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理念的精神。
B.李贽倡导功利价值,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符合资本主义萌芽时社会发展的要求。
C.李贽反对封建说教,认为人与人之间无本质差别,建立起了人人平等的民主价值观。
D。李贽反对孔孟之道,提倡绝假纯真、真情实感的童心说,认为儒、道、佛三家无异同。
17.下列有关李贽思想所产生的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李贽历时十多年,在湖北黄安、麻城读书、讲学、著述,不遗余力地传播自己的思想和学说。
B.公安派主张作诗应抒心灵的“性灵说”明显受李贽倡导的绝假纯真、真情实感的“童心说”影响。
C.李贽在麻城还多次讲学,抨击时政,针砭时弊,听任各界男女前往听讲,并受到热烈的欢迎。
D.李贽的学说击中了封建伦理制度的要害,被视为异端、邪说,引起封建卫道者的嫉视和仇恨,他们群起围攻,要把他驱逐出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社会转型过程中政治信任与政治不信任是并存的。政治信任直接关系到政治发展、政治稳定、社会成长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如果该社会信任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底线,那么政治信任则是政治权力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基础,因此,政治信任是政治学研究社会转型理论中的一个特别关注的命题。但是,在政治实践中,政治信任与政治不信任是密切相关的。政治信任是因为存在着政治不信任的危机而显露它的重要性,而且政治信任和政治不信任在一定的条件下是会相互转化的。社会转型中的政治信任和政治不信任对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的作用同样重要,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政治信任和政治不信任作为政治学研究的问题,与伦理学研究的社会信任和社会不信任是不完全相同的。从理性上说,政治不信任并不一定都意味着社会道德和个人人格上有问题。政治信任并不一定都是积极的,政治不信任也未必都是消极的。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政治不信任并不一定是坏事,不应该看作是消极的,更不应该不作分析地看作是负面的以至反面的东西。
在政治学领域里,政治不信任作为一个政治概念对政治制度的设计、建设和运作有着积极的作用。一般地说,政治制度的构建所作的政治规范,诸如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都是以政治不信任的设定为逻辑起点的。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制度建设中问责制、质询制的制度设计都是根据政治不信任的预设而制定的,如果不作这样的预设或作相反的预设,即政治信任,那就根本不需要问责制和质询制。这里的政治逻辑是很辩证的。问责制度和质询制度是以政治不信任的预设而制定的,但这个制度设计预期目的是要达到政治信任的社会效果;在政治过程中,通过问责和质询的制度运作取信于民,积极提高公权力的公信力。其他还有审计制、双规制度等等,无不都是这个道理
转型期的政治过程中,政治不信任从某种意义上说其积极作用还表现在它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起动结构作用。30 年前,没有对人民公社这种政社合一制度的政治不信任,就不会出现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这个农村改革的突破口。事实告诉我们,在政治体制改革中,许多重大改革都起始于对传统政治体制的政治不信任。道理很简单,任何改革,任何革命,都是不破不立,政治不信任是破的启蒙,是起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作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年马克思向一切旧制度宣战时,提出了“怀疑一切”。
(选自《新华文摘》2010年第1期)
10.下列有关“政治信任”于“政治部信任”的论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政治权力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基础取决于政治政治信任。
B.政治信任和政治不信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政治发展和稳定起着同样的作用。
C.许多政治制度的建设都是根据政治不信任的预设而制定的,所以政治不信任的作用更重要。
C.正是对传统政治体制的不信任,才有改革或重大改革
11.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社会信任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底线,政治信任则是基础。
B.政治不信任的危机,凸显了政治信任的重要性。
C.为了取得政治信任,党和政府才建立了问责制度和质询制度。
D.马克思提出的“怀疑一切”就是政治不信任。
1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政治信任直接关系到政治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政治不信任是消极的。
B.政治信任与政治不信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会互相转化。
C.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都是以政治不信任的设定为逻辑起点的,因为它在政治学领域里,有积极作用。
D.30年前小岗村的农村改革的原因即源于政治不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