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一天文著作中有如下描述:“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之冲,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谓虚。在星星微,月过则食。”它反映的信息是
A.关于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 | B.对“月食现象”的科学解释 |
C.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 D.对“天人感应”的深刻批判 |
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指出“古来帝王,有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其中的“国家政体”指()
A.王位世袭制 | B.中央集权制 | C.文官体制 | D.监察体制 |
读《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从中我们可得到的信息包括()
|
①农业税相对稳定②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
③商品经济发展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
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
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 D.揭露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 |
有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东西方两位末代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与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
A.社会形态转变. | B.政权发生更替 |
C.国力对比变化 | D.文化途径迥异 |
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
A.垄断贸易的要求 | B.商品输出的要求 |
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 | D.资本输出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