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针对“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的看法:
唐人柳宗元对曰“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县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论》)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则认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王夫之《读通鉴论》)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滑(凶恶狡猾之人)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州而在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袭一时权宜苟且之制,为子孙不可易之常典,岂不过哉!
——朱熹《朱子语类》卷128
材料四 行中书省,凡十,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卷91《百官志》
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柳宗元对秦朝“短促而亡”原因的看法,王夫之对秦朝施行郡县制又是如何评价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西汉初年“矫秦之枉,徇周之制”是指采用什么制度?唐朝中期的“桀滑”、“叛将”是指哪一类人?柳宗元从西汉“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朝“有叛将而无叛州”总结出怎样的教训?
(3)结合所学知识,北宋中央政府为收夺地方之“兵”、“财”、“政”采取了哪些举措?据材料三,朱熹是如何评价上述举措的?
(4)材料四提及的“都省”、“省官”中的“省”是指元朝哪一政府机构?据材料,元朝行省长官的设置有什么特点?纵览秦汉以来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历程,你得到了什么认识?
妇女从政是政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封建社会,中国女性处于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中,经济方面也无法独立,因而缺乏参政意识。……由于《临时约法》中没有男女平权的条文,1912年4月,一批知识女性成立中华民国女子参政同盟会,曾留学日本的唐群英被举为会长。唐随即与议长吴景濂辩论,声言如不赞成女子参政,妇女们便要用武力解决问题。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成立大会上,唐群英痛斥反对女子参政的宋教仁,并打了宋一记耳光。1913年唐群英发表文章批评袁世凯政府,女子参政运动遭到镇压。
——据百度百科整理
材料二:1907年,一群受过良好教育的白人中产阶级英国妇女冲击国会,大约60多名妇女被捕。……1912年,几百名妇女因为争妇女选举权,被政府置入狱中,她们展开“绝食斗争”,全体绝食。1914年,欧战爆发,妇女专从事于救国运动,感动了长期对抗妇女参政运动的反对派。1918年,英国妇女经过50年的奋斗,终于获得选举权。
——任然《上世纪初英国女权主叉者争取参政权不惜暴力》
材料三:1949—1959年中国妇女参政状况表
时间 |
会议 |
会女性比例 |
1949年 |
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 |
10.4% |
1954年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11.9% |
1959年 |
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12.3% |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古代妇女缺乏参政意识的原因。(不得照抄原文)
(2)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初中英两国妇女争取参政权斗争的共同点。结合史实分析两国斗争结果不同的原因。
(3)1949—1959年中国妇女参政状况呈现怎样的趋势?分析出现这一趋势的政治、经济原因。
西方政治制度和法制思想是欧美文明史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亨利八世大力复兴罗马法,强调罗马法中某些具有专制倾向的原则,为实现“王权至尊”寻找法理依据。1534年《至尊法案》中正式提出“王权至尊”这个概念,它是针对“教皇权至尊”,意在否定罗马教皇在英国宗教界的权威地位及权力。通过《至尊法案》,亨利八世成为集教俗两界最高权力于一身的至尊统治者。
——边瑶《英国都铎王朝“王权至尊”的确立》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英国“王权至尊”的确切含义。这一状况是如何实现的?
材料二罗马法中的“天赋观念”和希腊哲学的人文精神相吻合。亚里士多德说过,人,即使是奴隶,也不是活着的工具。这种理念被罗马人化为了行动和制度。罗马法假设“自然”规定了某些必须遵守的规范,法的戒律是让人活着而有尊严,而不是损害他人。法保证每个人各得其所,正义是在法的范围内保护人的权利。亚里士多德的人文精神通过罗马法而在罗马延续。又过了十几个世纪,康德才讲出了那句浸透了欧洲人文精神的名言:不能把人当作工具,而必须把人当作目的。
——陈乐民、周弘著《欧洲文明的进程》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启蒙运动与古代希腊罗马的思想、法律的关联。
材料三美国人①以反对暴政压迫的革命开始,并且最终成为胜利者,然后他们表明了②理性的生灵是如何能够团结起来行使主权——制定一部永恒的宪法——一份新的社会契约。所有的这一切都③赋予个人自由和代议制政府的概念以更大的现实性。美国革命还强化了启蒙运动的一个基本观念,即追求一个更为美好的世界是可能的。
——[美]巴克勒《西方社会史》
(3)阅读材料三,任选带有下划线的①②③中的一点,依据所学知识进行解读。
材料四民法典(即《拿破仑法典》)是法国大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马克思说,这部“起源于法国革命”的法典是“典型的资产阶级的法典”。恩格斯也说,法典“总括了革命的全部法规,在法律上承认了这种完全改变了的秩序。”正由于法典具有典型性,因此它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当时和后世,许多国家在制定民法典时,都是以它为蓝本的。这部法典最清楚不过地表明了波拿巴政权的性质,证明了它是法国大革命的一个阶段。
——刘宗绪主编《改变世界历史的二十五年》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拿破仑法典》的历史地位。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解释完整,逻辑清晰,史实准确。
20世纪的中国历史是一部充满变革的历史,中国社会在变革中不断发展和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共和,礼仪渐减,一切官场仪仗,如衔牌等件,亦皆废置,不尚繁文。近见缙绅士庶人家,每至丧葬出殡,炫耀街衢,至今惯用前清某太夫人衔牌,及旗伞大锣,“肃静回避”“前清举人进士”“某科翰林”及“乐善好施”等牌,亦当衔牌之用,甚至皂隶贱役,亦且假袭官衔。道途见之,每每嗤鼻。此辈者,半皆欺饰庸愚耳目,假作炫耀之资耳。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
(1)依据材料一说明民国时期礼仪风俗变化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临近结束的1945年4月25日,联合国家国际组织会议在美国旧金山市开幕,来自50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举行公开会议时,由美、苏、英、中四大国首席代表轮流担任主席,以示大国的团结。安理会被授予了“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主要责任”,“应断定任何和平之威胁、和平之破坏或侵略行为之是否存在”,并推荐调停这些争端的方法。安全理事会由11个理事国组成,其中包括美、苏、英、中、法5个常任理事国。安理会关于一切事项的决议,应以非常任理事国的多数票和全体常任理事国的同意票通过之。
——摘编自袁明主编《国际关系史》
(2)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是实行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计划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管理体制。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紧运行(注:大意是指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加速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为了与这种经济紧运行和逐步单一的公有制相适应,在管理体制方面,也逐渐由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转向计划经济,到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生产要素市场基本消亡,产品市场也在国家的计划控制之下,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
——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
(3)依据材料三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说明变化的原因。20世纪末期,中国的经济体制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4)阅读下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划分新中国科学事业发展变化的历史阶段,概括所分各阶段的特点。选择你所划分的任意一个阶段,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年代 |
重大事件和政策 |
1949年11月 |
中国科学院成立。 |
1950年8月 |
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召开。 |
1956年1月 |
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召开,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承认大部分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
1957年3月 |
全国宣传工作会议召开,提出大多数知识分子的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属于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 |
50年代末到 60年代前期 |
在知识界中反对白专道路(注:“白专”指潜心科研,不跟风“左”倾思潮),批判资产阶级学术思想,要求知识分子劳动化。 |
1966年到 1976年 |
科技战线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世袭领地”和执行“修正主义路线”而受到批判,知识分子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科研工作停顿。 |
1978年3月 |
全国科学大会召开,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
1995年5月 |
全国科技大会召开,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作为清王朝执掌重权的汉族封疆大吏,既是封建社会末期最后一尊精神偶像,也是近代思想文化的重要代表。曾氏服膺程朱理学,又全力研习经世之学,当大清帝国内忧外患时,是他创立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进而平定东南半壁江山,大清始有同治中兴;不仅如此,近代中国首艘兵轮,首批技术工人的诞生,首批中国学童远赴泰西深造等,均与曾国藩有关。他在同治元年的一个奏折中说:“购买外国船炮近以剿办发逆,远以巡哨重洋,实为长驾远驭第一要务”。(《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二一,第15页。)与列强交往中,深感到“海国环伺,隐患方长”,“愤西人揽制机之利,谋所以抵制之”。 后来李鸿章的军事上的变革,除了镇压农民起义的作用外,还在反抗外国侵略、巩固国防方面同样是起了重大作用的。天京陷落,曾国藩的“事功”也由此而达至峰顶。清廷不仅不加功封赏,对他是接二连三的严责。曾国藩只好主动裁剪湘军!因有他的湘军,之后分出来了淮军,接着又有了袁世凯的新军。总之在他身处“三千年之大变局”中, “卫道”与“创新”同在,张扬的“守道”和“救时”意识同在, “千古完人”与“汉奸屠夫民贼”同在,道德主义与功利主义同在。他的思想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时代,而他的行为却被同一时代所扼止。最后,他带着“名已裂矣,亦不复深问”的复杂心情,冥心孤往地走向历史为他安排好的结局。
(1)材料提到“李鸿章的军事上的变革,除了镇压农民起义的作用外,还在反抗外国侵略、巩固国防方面同样是起了重大作用的”请举一史实说明。
(2)曾国藩身上的“卫道”与“创新”各是什么?
(3)曾国藩在近代化历程中的个人作用有哪些?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在俄罗斯帝国历史上,只有两个皇帝获得了“大帝”的名号:其中一个就是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年至1796年在位)。她上台处于俄国农奴制经济初步瓦解和阶级矛盾尖锐化的时候,叶卡捷琳娜二世在对内政策方面,大力强化专制制度、中央集权制和贵族特权,稳定国内局势力图加强贵族官僚的国家机器,扩大贵族特权,维护和发展农奴制颁布一系列法令,加强了贵族在各地的权力;在被征服的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强制的俄罗斯化政策。维护农奴主利益,并且她将农奴制度发展到顶点。在国家以农奴制为统治基础时候,又明智地宣布工商业自由,取消对贸易的限制,鼓励向国外出口俄国的农副产品。称自己统治为“开明专制”,(是从18世纪风行欧洲大陆的政治思潮,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俄国实行“开明专制”,既是受欧洲宫廷的政治风气影响,也是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思想推动所致)。在叶卡捷琳娜二世执政时期,俄国的工商业获得较为迅速的发展。俄国的手工工场的开工数目从1762年的984家增加到1796年的3161家。俄国的生铁产量从1760年的6万吨增加到1800年的16万吨。在对外政策方面,为实现其夺取世界霸权的计划,对土耳其发动了两次战争,打通了黑海口,完成了彼得大帝始终没有完成的心愿。侵占黑海北岸广大地区。同瑞典进行了战争,伙同普鲁士、奥地利3次瓜分波兰。侵占了周边领土,使俄国版图由此扩大了67万平方千米。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力图组织反法联盟,积极参与欧洲君主国镇压法国大革命,在俄国历史上开创了干涉欧洲革命的先例,使俄国成为欧洲宪兵。
(1)据材料回答,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改革措施中,为何既要强化农奴制又要发展资本主义?
(2)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改革对俄国的影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