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
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悉如外人: ②便要还家:
③选贤与能: ④不独子其子: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 男有分,女有归。
3.根据甲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
4.在现代生活中,有人对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茫然不知,他的朋友说:“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成了桃花源中人了。”这个人说的话意思是什么?用简洁的话来回答。
5.甲、乙两文都给我们展示了一种理想的社会,仔细阅读后试比较异同。(可以从内容和写法上等方面思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颍川太守髡 ①陈仲弓。客有问元方:"府君何如?"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何如?"曰:"忠臣孝子也。"客曰:"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 足下言何其谬也!故不相答。"客曰:"足下但因伛 ②为恭,而不能答。"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惭而退。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 强者绥 ③ 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 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 ⑤,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髡,古代剃去头发的刑罚。②伛,驼背。③绥,安抚。④恣,听任。⑤周旋动静,指处置世事的举动措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B.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C.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D.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陈元方称颖川太守为高明之君,自己父亲为忠臣孝子,只是出于恭敬。
B.陈元方列举古代高明之君放逐忠臣孝子的事例来反驳客人,客人惭愧地离开了。
C.陈元方说自己的父亲效法袁公实行无为而治的策略,时间久了更加受人敬重。
D.陈元方认为周公、孔子处在同一时代,相隔万里,处事的举措也是不一样的。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足下言何其谬也!
②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出师表》)
[乙]晏子为齐相,出。其御 ①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 ② 深矣常有以自下 ③ 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损抑。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
[注释]①御:马夫。②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③自下:谦虚。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性行淑均
②拥大盖,策驷马
③身相齐国
④晏子怪而问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愚以为宫中之事 |
晏子荐以为大夫 |
B.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
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 |
C.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D.其夫为相御 |
其后夫自损抑 |
(3)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划两处。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4)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①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5)诸葛亮和晏子都是古代的名相,请结合文段说说他们选用人才的标准。
①诸葛亮的标准:
②晏子的标准:
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生于优患,死于安乐》)
【乙】贞观 ①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 ②百姓。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 ③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人。"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 ④",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 ⑤,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 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 ⑥"。
(节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
【注释】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②存:抚恤。 ③耽:沉溺。 ④敝:通"蔽"。⑤九重:深宫之内。⑥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饿其体肤 |
饿: |
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喻: |
③犹割股以啖腹 |
股: |
④若耽嗜滋味 |
嗜: |
(2)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划2处)
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
(3)翻译下面句子。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②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
(4)【甲】【乙】两文从个人发展与国家兴亡的角度阐述了治国之道。【甲】文强调国家兴盛内要有" ",外要有" ";【乙】文强调为君之道,首先是" "其次是" ",还要广开言路,居安思危。(用原文作答)
(5)【甲】文画波浪线部分从正面入手运用了 论证方法,【乙】文画波浪线部分从反面着笔运用了 论证方法。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问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乙】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 ①.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骞以郎应墓与甘父 ② 俱出陇西使月氏。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甘父俱亡归汉。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选文有删改)
【注释】①郎:郎官,一种官职。②甘父:张骞的随从,匈奴人。
(1)用"/"给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骞以郎应募与甘父俱出陇西使月氏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又何间焉
②小大之狱
③匈奴得之
④骞与胡妻及甘父俱亡归汉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公将鼓之 |
蛮夷爱之 |
B.必以信 |
宽大信人 |
C.何以战 |
以其头为饮器 |
D.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募能使者 |
(5)【甲】文中的曹刿和【乙】文中的张骞都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请结合选文,分别说说他们的爱国情怀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大铁椎传
[清]魏禧
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客驰下,吹觱篥 ①数声。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一贼提刀突奔客, 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众贼环而进,客奋椎左右击,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 ②欲堕。忽闻客大呼曰:"吾去矣。"尘滚滚东向驰去。后遂不复至。
(选自《古代散文选》一书,有删节)
[注释}①踏篥(bì lì ):古代用竹做管,用芦苇做嘴的乐器。②栗:发抖,哆嗦。
(1)与"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中的"负"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负荆请罪
B.负箧曳屣
C.负势竞上
D.负重致远
(2)请用"/"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限两处)
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
(3)大铁椎的勇敢是如何表现的?请用自己的话回答。(答出一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