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六种物质:
①烧碱;②锌;③碳酸钙;④二氧化碳;⑤BaSO4;⑥蔗糖。
请用序号填空。
(1)不溶于水,在高温下不易分解的电解质是 ;
(2)固态和熔融状态均能导电,但不是电解质的是 ;
(3)固态不导电,但在熔融状态或溶于水后均能导电的是 ;
(4)固体和熔融状态都不导电,溶于水后其溶液能导电的非电解质是 。
(8分)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盛有水的烧杯里,钠“浮”在水面,说明。钠熔化成闪亮的小球,说明 。
向烧杯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呈色,原因是。
两性氢氧化物是(写化学式)。
写出该物质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根据硝酸和硫酸所具有的性质,选择适当的字母按要求填空。
A.吸水性 | B.脱水性 | C.强氧化性 | D.强氧化性和酸性 |
(1)浓硫酸常用作干燥剂,说明浓硫酸具有;
(2)用玻璃棒蘸浓硫酸滴在纸上,发现变黑,说明浓硫酸具有;
(3)浓硫酸和浓硝酸都可以与铜反应,反应中浓硫酸和浓硝酸显示出;
1918年,Lewis提出反应速率的碰撞理论:反应物分子间的相互碰撞是反应进行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每次碰撞都能引起反应,只有少数碰撞才能发生化学反应。能引发化学反应的碰撞称之为有效碰撞。
(1)图I是HI分解反应中HI分子之间的几种碰撞示意图,其中属于有效碰撞的是(选填“A”、“B”或“C”);
(2)20世纪30年代,Eyring和Pelzer在碰撞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化学反应的过渡态理论:化学反应并不是通过简单的碰撞就能完成的,而是在反应物到生成物的过程中经过一个高能量的过渡态。图Ⅱ是NO2和CO反应生成CO2和NO过程中能量变化示意图,请写出NO2和CO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图中为1molNO2与1molCO的反应)
(3)过渡态理论认为,催化剂改变反应速率的原因是改变了反应的途径,对大多数反应而言主要是通过改变过渡态而导致有效碰撞所需要的能量发生变化。
①在体系中加入催化剂对反应热是否有影响?(填“是”或“否”),原因是。
②在反应体系中加入催化剂,反应速率增大,E1和E2的变化是:E1,E2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③请在图Ⅱ中作出NO2和CO反应时使用催化剂而使反应速率加快的能量变化示意图:
如图所示,U形管内盛有100mL的溶液,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打开K2 ,合并K1,若所盛溶液为CuSO4溶液:则A为极,A极的电极反应式为。若所盛溶液为KCl溶液:则B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2)打开K1,合并K2,若所盛溶液为滴有酚酞的NaCl溶液,则:
①A电极附近可观察到的现象是,Na+移向极(填A、B)
②B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总反应化学方程式是。
③反应一段时间后打开K2 , 若忽略溶液的体积变化和气体的溶解,B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标准状况)为11.2mL,将溶液充分混合,溶液的pH约为。若要使电解质溶液恢复到原状态,需向U形管内加入或通入一定量的。
(3)如要用电解方法精炼粗铜,打开K1,合并K2,电解液选用CuSO4溶液,则A电极的材料应换成是,电极反应式是,反应一段时间后电解质溶液中Cu2+浓度(填“增大”、“减小”、“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