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上看,希腊的民主政治和罗马的法律建设都是为了( )
| A.维护所有公民的利益 | B.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 |
| C.维护奴隶主阶级的根本利益 | D.确立起文明的典范 |
中国最早革命的主体力量是海外的留学生群体,还有一部分海外华侨和会党。与当时中国的普通民众没有太大的关系,更谈不上“主义”深入底层老百姓的问题。中国革命从“精英革命”转向开始重视深入民众的“平民革命”,最早的是()
| A.南昌起义 | B.井冈山革命道路开辟 |
| C.北伐战争 | D.抗日战争 |
下表是《新青年》在不同时段相关文章中“革命”一词出现的频度。表中数据发生急剧变化的原因是()
| A.五四运动的影响 | B.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 C.土地革命的进行 | D.国民大革命的兴起 |
五四运动之前,鼓吹新文化的报刊仅有《新青年》及发行才数月的《每周评论》、《新潮》、《国民》等。五四运动之后,自1919年6月起,年余之间,新出的周刊、旬刊、半月刊、季刊,多达四百种左右,大都为大学、专门学校及中等学校学生所创办。这说明()
| A.五四运动的目标是宣传新文化 | B.新青年杂志领导了五四运动 |
| C.五四运动促进了新文化的传播 | D.陈独秀成为五四运动总司令 |
某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据此推断合理的是,作者()
| A.关注民族危机,主张教育救国 |
| B.质疑华夷观念,推崇西方文明 |
| C.顺应时代潮流,主张与时俱进 |
| D.忧虑社会革命,怀念清朝统治 |
晚清不少课本以“二十四孝”故事作为教学素材,民国之后逐渐减少,那些愚忠愚孝之举不再成为儿童效仿的榜样,无条件服从不再成为儿童应具备的品质。这主要是因为()
| A.理学开始遭到批判 | B.中国近代教育起步 |
| C.民权和人权意识增强 |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