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人琴俱亡》片段,完成下列各小题。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
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解释下列加点字。(3分)
俱病笃( ) 弦既不调( ) 了不悲( ) 下列加点字的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两组是( )( )(2分)
A.王子猷、子敬俱病笃人琴俱亡 |
B.子敬素好琴又留蚊于素帐中 |
C.人琴俱亡亡羊补牢 |
D.何以都不闻消息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
E. 而子敬先亡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2)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课文开头写子献是“了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恸绝良久”?(2分)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书中许多故事已成为成语,请你写其中的两个。
文言文阅读。
[甲]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丙]行路难(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下列各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B.当余之从师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C.色愈恭,礼愈至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 D.益慕圣贤之道自以为大有所益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C.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D.蒙乃始就学。 |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②蒙辞以军中多务。[甲][乙]两文都是长者劝后辈读书,劝说方式有何相同之处?宋濂、吕蒙两人的成功对你有什么启发?
丙]诗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这样写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丙]诗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的“破”“挂”妙在何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谢安赴宴
桓温伏甲①设馔,广延朝士,因此②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计?”谢神意不变,谓王曰:“晋之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仿作洛生咏③,讽“浩浩洪流”。桓惮其旷远,乃趣④解兵。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
【注释】①桓温、谢安、王坦之:均为人名。伏甲:埋伏士兵。 ②因此:趁此。③洛生咏:晋时洛阳一带的读书人吟诵诗文的音调。④趣:通“促”,立即,赶快。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
(1)当作何计()(2)相与俱前()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王之恐状,转见于色桓温“伏甲设馔”的目的是(用原文语句回答)
本文通过对谢安、王坦之两人赴宴中的不同表现的对比,生动地展现了谢安的
气度和品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⑵策之不以其道( )
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⑷执策而临之(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⑵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作者认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晁错传
晁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文帝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问爰盎曰:“计安出?”盎对曰:“方今计,独有斩错,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召错,绐①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猝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注释:①绐:欺骗。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选项的是(2分)()
A.上发兵以御之 B杀之以应陈涉
C.故请削之,以尊京师 D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2分)()
A.晁错才学出众,为人严峻刚直,因而受到文、景两代皇帝的器重,许多法令都按照他的意见更改修定,他也因此遭到同僚的妒忌。 |
B.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主张削弱诸侯,还就更定法令等事数十次上书,文帝虽然没有完全采纳他的意见,但很赏识他的才学。 |
C.晁错得到景帝信任,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不料却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维护了朝廷的利益却使自己遭到杀身之祸。 |
D.汉景帝听信爰盎的话错杀了晁错,其危害是不但替诸侯报了仇,还从此堵住了忠臣直言进谏的路,可惜醒悟得太晚了。 |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4分)
①太子善错计策善:②复其故地复:
③错衣朝衣,斩东市衣: ④吾亦恨之恨: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2分)
(2)计划始行,猝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2分)
孟尝君有舍人①而弗悦,欲逐之。鲁连②谓孟尝君曰:“猿狝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③不如狐狸。曹沫④奋三尽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鎒⑤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而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用世立教之道哉!”孟尝君曰:“善!”乃弗逐。
【注释】 ①舍人 ②鲁连:姓鲁名仲连,也称鲁连。齐人,游侠义士。③ 骐骥:千里马。④曹沫:鲁庄公时的武士。⑤铫鎒:农具下列四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若鱼鳖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
B.故物舍其所长食之不能尽其材 |
C.而来害相报者时时而间进 |
D.乃弗逐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翻译句子。
曹沫奋三尽之剑,一军不能当。说说本文蕴含了一个怎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