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A.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 | B.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
C.皇权与宦官的矛盾激化 | D.六部已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
某年,清政府明令各省督抚放宽民间设置工厂的限制。促成这一政策出台的是()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福建省具有代表性。1875~1895、1896~1911、1912~1913、1914~1918四个时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与选项有对应关系。其中1896~1911年应是()
A.4.6个 | B.3个 | C.2.5个 | D.0.55个 |
下面是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土特产产品出口统计表。对该表的理解正确的是()
时间 |
茶(万磅) |
生丝(包) |
鸦片战争前 |
5000(年平均值) |
5000(年平均值) |
1845年 |
8019 |
13220 |
1851年 |
9919 |
23040 |
1853年 |
10122 |
62896 |
①农副产品日趋商品化②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
③近代民族工业兴起④对外贸易出现顺差
A. 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
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
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