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便要还家( ) (2)绝境( )
(3)俨然( ) (4)具答之( )
2用原文语句回答。
(1)文中写渔人对桃花源总体感受的词语是________。
(2)写桃源人社会风尚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段为什么写桃林的自然景色?
3你认为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有哪些?
4“桃花源”有自然美景,堪称人世佳境,是人类对大千世界的憧憬,是对理想人生的梦幻。请描写你心中理想的人生境界。并说说如何实现这一理想。
赵襄主学御①于王于期②,俄而与于期逐③,三易马而三后。
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④,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⑤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⑥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⑦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⑧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选自《韩非子•喻老》)
【注释】①御:驾车。②王于期:即下文的“于期”,是个善于驾车的人。③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④所贵:最要紧的。⑤调:谐调。⑥逮:赶上。 ⑦诱道:诱导,把马引到正路上去。 ⑧上:通“尚”,还用“/”标出下面句中的一处停顿。(2分)
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结合赵襄主驾车比赛落后的原因,联系实际,谈谈这个故事对你的启发。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节选自《墨子•公输》)文言文阅读重在积累,请依据下面卡片中的提示,将“文言文阅读积累卡片”填写完整。
《公输》词汇积累卡卡片编号:01 |
|||
类别 |
语 句 |
词语 |
意思 |
实词 |
舍其文轩 |
文轩 |
|
古今异义 |
荆之地方五千里 |
地方 |
下面四个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今有人于此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B.①王吏之攻宋也②邻有敝舆而欲窃之 |
C.①邻有短褐而欲窃之②出淤泥而不染 |
D.①此为何若人②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墨子劝服楚王的语言颇具特点,从论辩技巧上看,你认为成功的关键在哪里?
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
(宋)苏辙
元丰三年,余得罪迁高安①。夏六月,过庐山,知其胜而不敢留。留二日,涉其山之阳,入栖贤谷。谷中多大石,岌嶪②相倚。水行石间,其声如雷霆,如千乘车行者,震掉③不能自持,虽三峡之险不过也。故其桥曰三峡。渡桥而东,依山循水,水平如白练,横触巨石,汇为大车轮,流转汹涌,穷水之变。院据其上流,右倚石壁,左俯流水,石壁之趾,僧堂在焉。狂峰怪石,翔舞于檐上。杉松竹箭,横生倒植,葱蒨④相纠。每大风雨至,堂中之人,疑将压焉。问之习庐山者,曰:“虽玆山之胜,栖贤盖以一二数矣。”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有删节)
[注释]①高安:地名,今属江西。②岌嶪[yè]:危急的样子。③震掉:惊恐。④葱蒨[qiàn]:形容草木青翠茂盛。解释下面句中加线字。
(1)余得罪迁高安()(2)渡桥而东()
(3)汇为大车轮()(4)穷水之变()下列加线字与“狂峰怪石,翔舞于檐上”中“于”意思和用法相同的是()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B.受地于先王 |
C.皆以美于徐公。 |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虽玆山之胜,栖贤盖以一二数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即点明这次游山的时间、地点和机缘,叙事简洁。 |
B.文章层次井然:先写栖贤谷,后写栖贤寺。写谷先写水,后写石;写寺,先写位置,再写寺内僧堂。 |
C.作者运用一连串的比喻,且与三峡作比,表现了水声势浩大、险急、多变等特点 |
D.“杉松竹箭,横生倒植,葱蒨相纠”,这几句从形和色两方面描绘“杉松竹箭”,使景色鲜明突出。 |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2)晋陶渊明独爱菊_________
陶后鲜有闻 ____________(4)待到山花烂漫时________翻译句子。
莲,花之君子者也。甲文表现了周敦颐的__________、 ___________的品质。
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
甲文用_______ 、 ________衬托了莲花的形象,乙文用_______、 _______、 _______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
两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国()怀乡②春和景()明与“而或长烟一空”中的“或”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或异二者之为 | B.或王命急宣 |
C.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 D.或以钱币乞之 |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 微斯人,吾谁与归?文中写湖光月色交相辉映的句子是,;
“是进亦忧,退亦忧” 一句中,“进”和“退”分别是指__________和 _______。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曾激励了一代代的仁人志士,回望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历史,这样的人物数不胜数。你能从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