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草屋的声音 赵伟平
①《史记》里说虞舜戴着斗笠披着衣衫精心修筑的是草屋,杜甫吟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茅屋本质上也是草屋。
②上世纪70年代那些移民迁徙到刚刚围塘还泛着盐渍的土地上,开始“筑巢”。这建造的方式实在是太简单了,几根竹木扎起来,屋面是铺展均匀的一束束的稻草,屋墙是缚住竹竿的一扇扇稻草,源于土地的稻草裹掖着屋子,阳光下金灿灿的,抬头望着齐厚齐厚的稻草屋檐,会有一种知足的温煦和生命的叠重掠过。
③小时候,不知是听母亲还是其他乡人说过这句话:“只有懒的人,没有懒的田”。其实,海边的田地即使不懒也够坑人的。芦苇根、柳丝藤草之类像一张网罩着地面,盘根错节,密密匝匝,成群地疯长,种地人垦植庄稼往往会如游击战、拉锯战一样地与它们争斗。然而,最终也是那些芦苇一样坚韧的人征服了草屋后的一片片土地。春天一来拼起一幅嫩绿的画景。夏天绿得更深、更翠,像湖,像海,碧波欣欣。几把闪电,几度雷鸣,几经风雨,青黄相融,一幅幅逼真的水彩,当之无愧。秋色染过了又一幅金色的秋景图,慢慢向田野走来了。收获最后的田野,草屋的灯光亮了,里面的主人抹一把额头上发亮的汗珠,洗一洗长满老茧的双手,便从门缝里传出几声纯朴而又憨厚的笑声。
④草屋是温馨的。但草屋有时会经历一些惊险的无奈和战栗。常常在汛期的时段里,村口的防汛喇叭一响,草屋里的男女老少提锹带箕奔赴海边, 这是一场义无反顾的战争,一心想缚住大海疯狂的手脚。有一次,海浪冲破了堤岸,草屋灰黄色的屋顶浮在浊黄的水面上。海水退后,草屋几乎还是完好的,草屋能挡得了寒冷与酷暑,却对水从来都留着通道,这正像无边的大水漫过一丛丛热爱生命的草,它们聪明地匍匐在大地上,水过后,阳光一照,依然能够旺盛地向上长!
⑤草屋留给我记忆的更多的是宁静。我曾住的是一幢两间半的草屋,挡门墙的草栓周围终年种着一圈茗苳草,有点像兰花的叶子,这草终年不枯,似乎也终年点燃着草屋的绿意。草屋的前后有两棵树,屋东北角有一颗高大的梧桐树,梧桐的枝桠粗犷而大气,一到初夏,盆底大的叶子和小号一样紫色的花便一起高高地摇曳;屋西南侧长着一颗枝细叶茂的枣树,我常常会在屋檐下,看飒飒落下的枣花,再看着米粒一样的枣儿怎样长成姑娘般的丰满与红润,然后,又会算计着折一支长长的竹竿渐次敲落那些美味。一前一后两棵树,庇护着草屋,草屋便更加安宁而有情致了。
⑥冬天的雪对于草屋来说,是一道别样的风景,隔着砧板大的天窗仰望雪片飘摇而来,先是与稻草摩挲的声音,再是“沙沙”、“沙沙”雪花与雪花挤在一起的声音。最后像神韵一样,雪脚踩得无声无息了。满世界一屋银妆素裹,草屋上的雪层已经盖过了草层,一间间草屋早已成了一个个意味无穷的童话了。融雪的时候,那些剥离草屋的水的精灵似乎很不愿意真的离去,在经过屋檐的刹那间,在空中凝住了,这凝结的雕塑越结越大,越挂越长,几乎每一根稻草顶端都挂起这样的冰凌串儿,远望去,冰凌串就像在琴键上高低跳跃的音符。
⑦草屋无言。但我相信,从草屋里出来的人都会有对草屋的种种理解,都能聆听到草屋里发出的种种声音!结合全文的内容来看,作者“聆听”到哪些“声音”?
第③自然段中画线句子写了什么内容?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
第⑤自然段中写终年不枯的茗苳草,草屋前后的梧桐和枣树,对描写草屋起到什么作用?
本文标题为“草屋的声音”,第⑦自然段中又说“草屋无言”。你怎样从这看似矛盾的话语中理解和评价作者包蕴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现在,使用药物杀死癌细胞而不伤及“无辜”的目标,似乎有了实现的可能。据英国《泰晤士报》11月5日报道,一种使用“隐形智能炸弹”靶向癌症的纳米治疗技术将在明年进行首期人体临床试验,这种新型纳米粒子药物递送系统,可有效避开人体的免疫细胞进行药物递送并杀死肿瘤细胞,这无疑将是人类对抗癌症病魔的一大突破性进展。
BIND生物科技公司是一家专门研究纳米粒子靶向药物的生物科技公司,而所谓靶向药物,顾名思义便是针对某种特定疾病开发,并且只针对此疾病发生作用的药物。
该公司的创始人,麻省理工学院的罗伯特·朗格教授和哈佛大学的奥米多·法罗萨德教授均为纳米技术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他们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通过精密的生物物理化学方法优化纳米粒子靶向系统,为特定的治疗方法传递药物,而BIND014纳米粒子就是他们最新推出的“重磅炸弹”。
优化纳米粒子的目的,就是要使得药物能够在积聚在每个指定的部位的同时,尽量减少系统性风险,从而提高疗效和降低药物的“脱靶”效应。
就目前的研究来看,BIND的组合式优化纳米粒子得益于被动和主动靶向机制:其中被动靶向机制使得BIND的纳米粒子集中于病变组织,特别是与“外漏”的血管系统相连,从而能使溢出物和纳米粒子积聚在病变处;而主动靶向机制又促使该纳米粒子具有高特异性和亲和力,能够与“靶”细胞表面的蛋白质或细胞外基质成分相结合。
经过优化的BIND纳米粒子靶向药物,在通过一系列生物组织时,可以避开免疫系统,锁定到目标位置,并在靶组织上蓄积,得到所需的药物释放速率。
BIND014纳米粒子药物是为治疗前列腺癌而设计,它通过优化,将药物包裹在一个“特别制造的传送包内”,解决了药物传递中的3大难题:如何确保治疗分子到达体内正确的病源,如何在数天内缓慢地释放药物,以及如何保证人体的免疫系统不将其视为异物从而破坏它们。
该纳米粒子的一个要素是“智能”靶向系统,BIND014通过该系统就会自动锁定到前列腺癌细胞中的分子——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上,并在药物释放前集结在肿瘤处。这种药物传递系统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能通过PMSA分子进行细胞定位,非常精确地找到病源,同时保护纳米粒子避开人体的免疫细胞。
这种药物已经在小鼠皮肤下培育的人体前列腺肿瘤上成功通过测试,其结果表明,该纳米粒子药物能在前列腺肿瘤附近积聚,并基本能将肿瘤细胞全部杀死。虽然这种疗法最初是为治疗前列腺癌而设计,但供纳米粒子定位的PMSA分子也在生长了其他顽固性肿瘤的血管中发现,因此,预计该方法也适用于治疗其他癌症,比如乳腺癌、肺癌和脑癌等。
——摘自2009年12月《环球》下列关于“BIND014纳米粒子药物”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该药物通过“智能”靶向系统,通过PSMA分子进行细胞定位,能 够自动锁定找到病源。 |
B.该药物通过优化,将药物包裹在一个“特别制造的传送包内”,可以 保证人体的免疫细胞不将其视为异物从而破坏它们。 |
C.该药物针对前列腺肿瘤已经在人体上成功获得测试,结果表明,这 种纳米粒子药物能在前列腺肿瘤附近积聚,并基本能将肿瘤细胞全部 杀死。 |
D.该药物在靶组织上蓄积后,可以按照所需的药物释放速率在数天内 |
缓慢地释放药物,使得药效持续更长的时间。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麻省理工学院的罗伯特·朗格教授和奥米多·法罗萨德教授一直致 力于研究如何通过精密的生物物理化学方法优化纳米粒子靶向系统, 为特定的治疗方法传递药物。 |
B.人类对抗癌症病魔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新型的纳米粒子药物递送系 统实现了人们用药物杀死癌细胞而不伤害人体正常组织的愿望。 |
C.BIND纳米粒子靶向药物通过主动靶向机制使纳米粒子集中于病变组 织,并以其高特异性和亲和力,与“靶”细胞表面的蛋白质或细胞外 基质成分相结合。 |
D.优化纳米粒子可以使药物在通过一系列生物组织时避开免疫系统, |
尽量减少系统性风险,提高疗效。结合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BIND014纳米粒子药物解决了药物传递中的一大难题——如何在数 天内缓慢地释放药物,这意味着,注射一次纳米粒子药物能使得药效 持续更长的时间。 |
B.优化纳米粒子的目的之一是尽量减少系统性风险,使纳米粒子靶向 药物可以避开免疫系统。因为,通常来说,药物传递过程中纳米粒子 的风险就在于被免疫系统发现并破坏。 |
C.使用“隐形智能炸弹”靶向癌症的纳米治疗技术可以让药物杀死癌 细胞而不伤及“无辜”的目标,这样就可以显著降低化疗过程中对患 者身体产生的副作用。 |
D.供纳米粒子定位的PMSA分子也在生长了其他顽固性肿瘤的血管中 |
发现,因此,这种最初为治疗前列腺癌而设计的治疗方法,也被广
泛用于治疗其他癌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记住回家的路
周国平
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支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生活在今日的世界,心灵的宁静颇不易得。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机会诱惑着人去尝试,压力逼迫着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年轻的心灵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一个人唯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宁静的需要。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同一个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个儿是散的。外面的世界布满了纵横交错的路,每一条都通往不同的地点。那只知死死盯着外部生活的人,一心一意走在其中的一条上,其余的路对于他等于不存在。只有不忘外部生活且更关注内心生活的人,才能走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同时始终是走在他自己的路上。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寻找到回家的路。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
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有意义的事,并且一心把它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以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
(有删改)
1. |
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2. |
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
3. |
结全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记住回家的路"的理解。 |
4. |
文章最后一段说:"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请结合全文,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 |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14一17题。
想象
(英国)凯·杰罗姆
记得那天,我到大英博物馆去查阅有关接触性枯草热治疗方面的资料,我猜我大概得了这种病。
取下一本医书,我一口气读完了所有的相关内容。然后,我懒散地胡乱翻着书页,粗略地研究起疾病来。没等看完一连串的病症征兆,我便意识到自己得的就是这种病。
我坐在那里呆呆地发愣,陷入绝望之中。过了好一会儿,我又拿起那本书,翻了起来。翻到伤寒——仔细看了它的各种症状,我发现我又得了伤寒,想必我得此病已经好几个月了,竟然还茫然不知。不知我还患有其他什么疾病?
翻到舞蹈病,我发现,正如我预先想的那样,我也患有这种疾病。我开始对自己的病情产生了兴趣,并决定一查到底。我开始按字母顺序逐个检查——翻到疟疾,我知道自己已经出现了疟疾的某些症状,两个星期后就会进入急性发作期;翻到肾小球肾炎,我心中稍微感到一丝安慰——我得的只是其中较轻的一种,就目前状况而言,我还可以活上几年。此外我还染上了霍乱,并伴有严重的并发症。而白喉对我来说似乎是与生俱来的疾病。我不厌其烦地按照26个字母通通检查了一遍,结果发现,唯一没有得上的疾病就是髌前囊炎。
起初,我对此颇有些伤感,心中似有几分失落。为什么我没有得上髌前囊炎呢?不过,过了一会儿,我的心渐渐变得开朗起来。我想,从药理学讲,我不是已经得了其他各种常见的疾病了吗?没有得上髌前囊炎那就算了吧!反正痛风已经处于恶性晚期了。
我陷入了沉思。我想,从医学角度来说我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病例,对于医学院学生来说,我更是一个极为难得的病例!如果学生们有了我,他们也就无须到医院去实习了——我就是他们的“实习医院"。他们所要做的就是在我身上研究研究,然后就可以拿到他们的毕业文凭了。
我不知道自己究竟还能活多久,我得做一番自我检查。我摸了摸自己的脉搏。起初,我什么也摸不着,不久那脉搏又突然跳了起来。我掏出怀表,测算脉搏的次数,大概每分钟l 40次。我又摸了摸心脏,竟然发现它已经停止跳动了!后来,我渐渐意识到我的心脏还在那里,想必也没有停止跳动,只是我对此无法解释而已。我看了看自己的舌头——我尽量把舌头伸得长长的,闭上一只眼睛,用另一只眼来检查。我只能看见自己的舌尖,得到的唯一收获是:我比以前更加确信我得了猩红热。
走进阅览室的时候,我是一个健康快乐的人;出来的时候,我变成了拖着衰弱病躯的重症病人。
于是,我去看了医生,他是我的一位好友。他摸了摸我的脉搏,又看了看我的舌头,后来不知怎么地谈起了天气。之后他问:“你究竟哪里不舒服?”
我说:“老兄,我不会告诉你我得了什么病,让你白费那么多时间。不过,我可以告诉你我没有得什么病——我没有得髌前囊炎。除此之外,什么病我都有。”
我还把自己是如何发现这些疾病的过程如实告诉了他。
随后他解开我的衣服,紧握着我的一只手腕,在我胸部一阵乱敲;又把脑门儿贴到我的身上。最后他坐下来,开了一个处方,然后把它叠起来递给我。我接了过来,随手揣进衣兜里,走了出去。
我径直来到一家最近的药店,药剂师看了看处方,又将它退了回来。
他说他不收这种处方。
“你不是药剂师?”我问。
“我是药剂师。如果我经营一个合作商店兼营家庭旅馆的话,我倒是可以为你效劳。可我只是一个药剂师,我无能为力。”
我看了看那处方,上面写道:“一磅牛排,外加一品脱苦啤酒,每隔六小时服用一次;每天早晨散步十英里;每天晚上十一点上床睡觉。此外不要满脑子都装些你不明白的东西。”
【注】品脱:英国计量单位。
l 4.小说主人公称自己是“实习医院”。请谈谈它的意思和表达效果。(4分)
l 5.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请概括回答。(4分)
l 6.这篇小说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中画线部分作简要分析。(8分)
l 7.结合小说的主旨,你怎样理解医生为“我”开出的“处方”?小说以“处方”作结有何妙处?(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云南看云 沈从文
云南是因云而得名的,可是外省人到了云南一年半载后,一定会和本地人差不多,对于云南的云,除了只能从它变化上得到一点晴雨知识,就再也不会单纯的来欣赏它的美丽了。看过卢锡麟先生的摄影后,必有许多人方俨然重新觉醒,明白自己是生在云南,或住在云南。
战争给了许多人一种有关生活的教育,走了许多路,过了许多桥,睡了许多床,此外还必然吃了许多想象不到的苦头。然而真正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说不定倒是明白许多地方各有各的天气,天气不同还多少影响到一点人事。云有云的地方性:中国北部的云厚重,人也同样那么厚重。南部的云活泼,人也同样那么活泼。海边的云幻异,渤海和南海云又各不相同,正如两处海边的人性情不同。河南河北的云一片黄,抓一把下来似乎就可以作窝窝头,云粗中有细,人亦粗中有细。湖湘的云一片灰,长年挂在天空一片灰,无性格可言,然而桔子辣子就在这种地方大量产生,在这种天气下成熟,却给湖南人增加了生命的发展性和进取精神。四川的云与湖南云虽相似而不尽相同,巫峡峨眉夹天耸立,高峰把云分割又加浓,云有了生命,人也有了生命。
云南的云给人印象大不相同,它的特点是素朴,影响到人性情,也应当是挚厚而单纯。它似乎是用西藏高山的冰雪,和南海长年的热浪,两种原料经过一种神奇的手续完成的。色调出奇的单纯。唯其单纯反而见出伟大。尤以天时晴明的黄昏前后,光景异常动人。 而在这美丽天空下,人事方面,我们每天所能看到的,除了官方报纸虚虚实实的消息,物价的变化,空洞的论文,小巧的杂感,此外似乎到处就只碰到"法币"。大官小官商人和银行办事人直接为法币而忙,教授学生也间接为法币而忙。其余平常小职员、小市民的脑子,成天打算些什么,就可想而知了。云南的云即或再美丽一点,对于那个真正的多数人,还似乎毫无意义可言的。
近两个月来本市连续的警报,城中二十万市民,无一不早早的就跑到郊外去,向天空把一个颈脖昂酸,无一人不看到过几片天空飘动的浮云,仰望结果,不过增加了许多人对于财富得失的忧心罢了。就在这么一个社会这么一种精神状态下,卢先生却来昆明展览他在云南的摄影,告给我们云南法币以外还有些什么值得注意。即以天空的云彩言,色彩单纯的云有多健美,多飘逸,多温柔,多崇高!观众人数多,批评好,正说明只要有人会看云,就能从云影中取得一种诗的感兴和热情,还可望将这种可贵的感情,转给另外一种人。换言之,就是云南的云即或不能直接教育人,还可望由一个艺术家的心与手,间接来教育人。可是我以为得到"赞美"还不是艺术家最终的目的,应当还有一点更深的意义。我意思是如果一种可怕的庸俗的实际主义正在这个社会各组织各阶层间普遍流行,腐蚀我们多数人做人的良心、做人的理想,且在同时还象是正在把许多人有形无形市侩化,社会中优秀分子一部分所梦想所希望,也只是糊口混日子了事,毫无一种较高尚的情感,更缺少用这情感去追求一个美丽而伟大的道德原则的勇气时,我们这个民族应当怎么办?大学生读书目的,不是站在柜台边作行员,就是坐在公事房作办事员,脑子都不用,都不想,只要有一碗饭吃就算有了出路。甚至于做政论的,做讲演的、写不高明讽刺文的、习理工的,玩玩文学充文化人的……….出路打算也都是只顾眼前。大家眼前固然都有了出路,这个国家的明天,是不是还有希望可言?我们如真能够象卢先生那么静观默会天空的云彩,云物的美丽景象,也许会慢慢的陶冶我们,启发我们,改造我们,使我们习惯于向远景凝眸,不敢堕落,不甘心堕落,我以为这才像是一个艺术家最后的目的。正因为这个民族是在求发展,求生存,战争已经三年,战争虽败北,虽死亡万千人民,牺牲无数财富,可并不气馁,相信坚持抗战必然翻身。就为的是这战争背后还有个壮严伟大的理想,使我们对于忧患之来,在任何情形下都能忍受。我们其所以能忍受,不特是我们要发展,要生存,还要为后来者设想,使他们活在这片土地上更好一点,更像人一点!我们责任那么重,那么困难,所以不特多数知识分子必然要有一个较坚朴的人生观,拉之向上,推之向前,就是作生意的,也少不了需要那么一份知识,方能够把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放在同一目标上,分途并进,异途同归,抗战到底!
所以我觉得卢先生的摄影,不仅仅是给人看看,还应当给人深思。
1940年
(选自《沈从文随笔 生之记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有删改)
1. |
"看过卢锡麟先生的摄影后,必有许多人方俨然重新觉醒,明白自己是生在云南或住在云南。"句中"俨然"的含义是就文章结构而言,该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
2. |
作者希望"我们"也"静观默会天空的云彩"的目的是什么? |
3. |
在第2自然段中,作者写"云有云的地方性"的用意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
4. |
请简析文中云南的"云"的主要特点及象征意义。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书房的窗子
杨振声
①今天又想到了我那书房的窗子。说起窗子,那真是人类穴居之后一点灵机的闪耀才发明了它。它给你清风与明月,它给你晴日与碧空,它给你山光与水色,它给你安安静静的坐窗前,欣赏着宇宙的一切。一句话,它打通你与天然的界限。
②窗子的功用,虽是到处一样,而窗子的方向,却有各人的嗜好不同。我独喜欢北窗,那就全是光的问题了。说到光,我有一致偏向,就是不喜欢强烈的光而喜欢清淡的光,不喜欢敞开的光而喜欢隐约的光,不喜欢直接的光而喜欢反射的光。就拿日光来说罢,我不爱中午的骄阳,而爱"晨光之熹微"与落日的古红。纵使光度一样,也觉得一片平原的光海,总不及山阴水曲间光线的隐翳,或枝叶扶疏的树荫下光波的流动。至于反光更比直光来得委婉,"残夜水明楼",是那般的清虚可爱,而"明月照积雪"使你感到满目清晖。
③不错,特别是雪的反光。在太阳下是那样霸道,而在月光下却又这般温柔。其实,雪的反光在阴阴天宇下,也满有风趣。特别是新雪的早晨,你一醒来全不知道昨宵降了一夜的雪,只看从纸窗透进满室的虚白,便与平时不同,那白中透出银色的清晖,温润而匀净,使屋子里平添一番恬静的滋味,披衣起床且不看雪,先掏开那尚未睡醒的炉子,那屋里顿然煦暖。然后再从容揭开窗帘一看,满目皓洁,庭前的枝枝都压垂到地角上了,望望天,还是阴阴的,那就准知道这一天你的屋子会比平常更幽静。
④至于拿月光与日光比,我当然更喜欢月光。在月光下,人是那般隐藏,天宇是那般的素净。现实的世界退缩了,想象的世界放大了。我们想象的放大,不也就是我们人格的放大?放大到感染一切时,整个的世界也因而富有情思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晴雪梅花"更为空灵,更为生动;"无情有恨何人见,月亮风清欲堕时"比之"枝头春意"更富深情与幽思;而"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也比"水晶帘下看梳头"更动人怜惜之情。
⑤这里不止是光度的问题,而且是光度影响了态度。强烈的光使我们一切看得清楚,却不必使我们想得明透;使我们有行动的愉悦,却不必使我们有沉思的因缘;使我们像春草一般的向外发展,却不能使我们像夜合一般的向内收敛。强光太使我们与外物接近了,留不得一分想象的距离。而一切文艺的创造,决不是一些外界事物的推拢,而是事物经过个性的熔冶、范铸出来的作物。强烈的光与一切强有力的东西一样,它压迫我们的个性。
⑥以此,我便爱上了北窗。南窗的光强,固不必说,就是东窗和西窗也不如北窗。北窗放进的光是那般清淡而隐约,反射而不直接。说到反光,当然便到了"窗子以外"了。我不敢想象窗外有什么明湖或青山的反光,那太奢望了。我只希望北窗外有一带古老的粉墙,最低限度地要老到透出点微黄的颜色;假如可能,古墙上生几片青翠的石斑。这墙不要去窗太近,太近则逼窄,使人心狭;也不要太远,太远便不成为窗子屏风;去窗一丈五尺左右便好。如此古墙上的光辉反射在窗下的桌上,润泽而淡白,不带一分逼人的霸气。这种清光绝不会侵凌你的幽静,也不会扰乱你的运思。
⑦假如,你嫌这样的光太朴素了些,那你就在墙边种上一行疏竹。有风,你可以欣赏它婆娑的舞容;有月,你可以欣赏窗上迷离的竹影;有雨,它给你平添一番清凄;有雪,那素洁,那清劲,确是你清寂中的佳友。即使无月无风,无雨无雪,红日半墙,竹荫微动,掩映于你书桌上的清晖,泛出一片青翠,几纹波痕,那般的生动而空灵。你书桌上满写着清新的诗句,你坐在那儿,纵使不读书也"要得"。
(选自《品味人生》,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有删改)
【赏析】
《书房的窗子》是一篇学者散文,处出透漏露出学者的情怀。
本文题为"书房的窗子",文章开篇却说"既无书房,又何从说到书房的窗子",岂不怪哉!原来,这书房,这书房的窗子,都只存在于作者的想像之中,这想像中的窗子又是怎样的呢?南窗、东窗、西窗各有情致,作者却独偏好北窗,只因北窗光线清淡而隐约,能引人沉思,给人想像的空间,"我们想像的放大,不也就是我们人格的放大?放大到感染一切时,整个的世界也因而富有情思了。"能让人产生独立的个性,而窗外的一行疏竹更平添了几许灵性。而所有这些,都源于窗子能"打通你与天然的界限"。
我喜欢冬日里的南窗:"窗外有一带古老的粉墙","在墙边种上一行疏竹",那清幽的光辉映照着人的心灵,清爽、温适,满足感油然而生。
你喜欢哪扇窗呢?
1. |
窗子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说明。 |
2. |
本文语言典雅,请以第②段为例,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 |
3. |
作者为什么说"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晴雪梅花"更为空灵、更为生动?请联系第④、⑤段作简要分析。 |
4. |
在第⑥、⑦段中,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想象中的古墙和疏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