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它的确立、完善和加强,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发展的轨迹。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者是谁?其基本特征是什么?长期以来,它要解决哪些矛盾? 5分
(2)以唐、明两代为例,说说该制度是如何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的。5分
(3)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历史上有何积极和消极影响? 5分
材料题
材料一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帝国文化”的原因。
材料二
(2)仔细观察上述两幅图片,然后比较图甲和图乙,提取有关西周时期和古代希腊时期的两项共同之处的信息,并分析出其共同之处的含义。
(3)洋务新政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它虽然没有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产方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但却为此后辛亥革命的爆发提供了基础。请问为什么说辛亥革命为中国近代的政治建设制造了一次难得的机遇?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明治宪法,又名大日本帝国宪法,颁行于l889年,是日本的首部现代宪法。在明治维新时期获通过,是根据普鲁士模式建立出来的一套君主立宪制。在该宪法中,天皇是一位活跃的统治者并拥有相当的政治权力,但国家财政预算的批核权力却在国会手上。
现行的《日本国宪法》自1947年5月3日起实施。宪法订明“主权在民”,而天皇则为“日本国及人民团结的象征”。它规定,日本国实行以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三权分立为基础的议会内阁制;天皇为日本国和日本国民总体的象征,无权参与国政;“永远放弃把利用国家权力发动战争、武力威胁或行使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为达此目的,日本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日本国国家议会称国会,由众、参两院组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和唯一立法机关。众议院,定员480名,任期4年。国会可通过内阁不信任案,首相有权提前解散众议院重新选举。
——整理自《日本国宪法》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概括l947年日本昭和宪法与日本l889年宪法的不同。(4分)
(2)材料中的规定体现了日本现行宪法的哪些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895年,郑观应在诗中鼓吹:议院固宜设,宪法亦须编,宪法不行专制严,官吏权重民太贱,妄谈国政最重科,上下隔闲人心涣。l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材料二夫守祖宗之成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与稍易其法,而能保其地,孰为得失?狃中国之体制,而不能保中国之民,与稍变其制,而能保其民,孰为轻重?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郑观应、康有为二人先后强调宪法重要性的意图是什么。(5分)。
(2)材料二中康有为驳斥了哪一政治派别的观点?哪些主张体现了康有为的阶级局限性?反映的实质是什么?(5分)
【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西藏自治区档案馆历史处从事档案研究近30年的索朗旺堆说:“过去有一首藏族民谚形容农奴的生活,‘农奴身上三把刀,差多、租重、利钱高;农奴面前三条路,逃荒、为奴和乞讨’。旧西藏农奴居住在世界最高处,却生活在世界最底层。”
1956年,毛泽东写信给西藏宗教领袖达赖喇嘛,表示不准备立即在西藏进行民主改革,但达赖喇嘛等旧西藏上层集团和一些农奴主仍在1959年3月发动了企图永远保存农奴制的武装叛乱,达赖本人逃到印度并成立“流亡政府”。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在西藏开始进行民主改革,废除“政教合一”下的封建农奴制,使百万农奴和奴隶获得了人身自由,分得土地,并享有法律所规定的政治权利。参与叛乱的贵族们的财产被分给农奴,政府还对其他农奴主的财产进行赎买。新杂·丹增曲扎回忆说:“当时人们从家里拿出地契放在一起烧,然后通宵达旦地围着火跳锅庄。”
——整理自《西藏民主改革》
(1)根据材料,分析西藏农奴的生存状况和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中对各类贵族的不同政策。(6分)
(2)根据材料,概括1959年后西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新面貌。(4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战略文化传统由特定的中国地理环境和民族性所派生,呈现了一种不可杭拒的理论规定性,从而决定了甲午战争前后北洋海军建设和运用的基本思路和模式,如谋统一、讲义战,求和平、重防守,建威梢萌、伐谋伐交等。清廷以中国传统的“德治”价值观和“义战”战争观念看待近代海上战争,对新的战争根源、战争形势判断失误;以中国传统的“守战”理论指导战争,采取了消极的“专守防御”,处处被动,屡失战机;对中国传统的“谋战”理论运用有失偏颇,重外交而轻军事,重威慑而轻实战,最终导致了北洋海军的惨败。然而,既是历史的局限性,就有客观历史造就的不可抗力因素的缘故。
——张炜《中国战略文化传统与北洋海军的运用》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既是历史的局限性,就有客观历史造就的不可抗力因素的缘故”。(6分)
材料二李鸿章1895年3月19日在日本马关指出:“此次战争,实获两个良好结果。第一,日本利用欧洲式之海陆军组织,取得显著成功,足以证明黄色人种亦决不逊于白色人种;第二,由于此次战争,中国侥幸得以从长夜之梦中觉醒,此实为日本促成中国发奋图强。日本有不弱于欧洲各国之学术知识,中国有天然不竭之富源,如两国将来能相互合作,则对抗欧洲列强亦非至难之事。”
——《蹇蹇录》中译本,第131~132页
(2)根据材料二,概括李鸿章对甲午中日战争结果的看法并简要评论。(8分)
材料三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这促使中国的有志之士检讨前30年新政的得失,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另外一方面,
《马关条约》以中国人无法接受的方式迫使中国全方位地对外开放。
——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