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下列各题,共22分)
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授广西罗城知县。罗城居万山中,盛瘴疠,民犷悍。方兵后,遍地榛莽,县中居民仅六家,无城郭廨舍。成龙到官,召吏民拊循之,申明保甲。盗发即时捕治,请於上官,谳实即处决,民安其居,尽力耕耘。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牒上官请宽徭役,建学宫,创设养济院,凡所当兴罢者,次第举行,县大治。总督卢兴祖等荐卓异。
康熙六年,迁四川合州知州。四川大乱后,州中遗民裁百馀,而供役繁重。成龙请革宿弊,招民垦田,贷以牛种,期月户增至千。迁湖广黄冈同知,驻岐亭,尝微行村堡,周访闾里情伪,遇盗及他疑狱,辄踪迹得之,民惊服。十三年,署武昌知府。吴三桂犯湖南,师方攻岳州,檄成龙造浮桥济师,甫成,山水发,桥圮,坐夺官。十七年,迁福建按察使。有民以通海获罪,株连数千人,狱成,当骈戮。成龙白康亲王杰书,言所连引多平民,宜省释。王素重成龙,悉从其请。十九年,擢直隶巡抚。宣化旧有水冲沙压地千八百顷,前政金世德请除粮,未行,为民累。成龙复疏请,从之。又以其地夏秋屡被灾,请治赈。别疏劾青县知县赵履谦贪墨,论如律。二十年,入觐,召对,上褒为“清官第一”,复谕劾赵履谦甚当,成龙奏:“履谦过而不改,臣不得已劾之。”上曰:“为政当知为政当知大体,小聪小察不足尚。人贵始终一节,尔其勉旃!”旋赐帑金千、亲乘良马一,制诗褒宠,并命户部遣官助成龙赈济宣化等处饥民。未几,迁江南江西总督。成龙至江南,自奉简陋,日惟以粗粝蔬食自给。居数月,政化大行。势家惧其不利,构蜚语。明珠秉政,尤与忤。
二十二年,副都御史马世济督造漕船还京,劾成龙年衰,为中军副将田万侯所欺蔽。命成龙回奏,成龙引咎乞严谴,诏留任,万侯降调。二十三年,命成龙兼摄两巡抚事。未几,卒於官。成龙历官未尝携家属,卒时,将军、都统及僚吏入视,惟笥中綈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赐祭葬,谥清端。内阁学士锡住勘海疆还,上询成龙在官状,锡住奏甚清廉,但因轻信,或为属员欺罔。上曰:“于成龙督江南,或言其变更素行。及卒后,始知其始终廉洁,为百姓所称。殆因素性鲠直,不肖挟仇谗害,造为此言耳。居官如成龙,能有几耶?”
(节选自《清史稿·于成龙传》)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
A.有民以通海获罪,株连数千人,狱成,当骈戮。狱:监狱 |
B.别疏劾青县知县赵履谦贪墨,论如律。论:定罪 |
C.为政当知为政当知大体,小聪小察不足尚。察:明晓 |
D.于成龙督江南,或言其变更素行。素:朴素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方兵后,遍地榛莽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
B.人贵始终一节,尔其勉旃 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
C.招民垦田,贷以牛种 宁许以负秦曲 |
D.履谦过而不改 |
拔剑撞而破之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正面表现于成龙“廉”和“能”的一组是( )
A.白康亲王杰书,言所连引多平民,宜省释 居数月,政化大行 |
B.自奉简陋,日惟以粗粝蔬食自给 势家惧其不利,构蜚语 |
C.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 成龙请革宿弊,招民垦田,贷以牛种,期月户增至千 |
D.惟笥中綈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 |
凡所当兴罢者,次第举行,县大治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罗城民风犷悍且刚经历战争,于成龙任知县后,重建制度,整顿治安,发展生产,兴办教育,这些措施使罗城秩序井然。 |
B.任四川合州知州期间借给百姓种子和耕牛,鼓励人民开荒种田,又经常微服暗访,为民请命避免了因为株连而产生的冤狱。 |
C.朝廷军队正在岳州攻打进犯湖南的吴三桂时,命令于成龙建造浮桥让军队渡河,浮桥刚修好,暴发的山洪冲毁了浮桥,于成龙竟然因此而被免官。 |
D.权贵们散布关于于成龙的流言,当权大臣明珠又与于成龙不和,在有人弹劾于成龙后,皇帝依然让他留任,表现了皇帝对于成龙的信任。 |
断句:
宋 人 或 得 玉 献 诸 子 罕 子 罕 弗 受 献 玉 者 曰 以 示 玉 人 玉 人 以 为 宝 也 故 敢 献 之 子 罕 曰 我 以 不 贪 为 宝 尔 以 玉 为 宝 若 以 与 我 皆 丧 宝 也 不 若 人 有 其 宝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成龙到官,召吏民拊循之,申明保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檄成龙造浮桥济师,甫成,山水发,桥圮,坐夺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二则《论语》选段,按要求答题。(每小题3分)
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2)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非常重视道德实践,强调道德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
B.孔子要求学生“亲仁”“近仁”,在“亲仁”“近仁”的过程中得到“仁者”的关心、爱护、指导和感染,以完成学生自身的“成仁”过程。 |
C.孔子认为只要德的问题解决了,能够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了,有没有才华并不重要。 |
D.孔子要求学生在“爱人”的同时也要向对方学习,也要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
就以上两章内容,说说孔子是如何看待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二者关系的。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①。”
(选自《论语•颜渊》)
【注】①偃:仆倒,倒下。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用“正”字铨释“政”字,忠告季康子,希望他为政能正本清源,以身作则,笃守正道。只有这样,人民才能归于正道。 |
B.孔子认为季康子行为欠正,作为执政者不能起到表率作用。因此谴责他“杀无道”以“就有道”,必将导致“民免而无耻”。 |
C.孔子认为,为政治本之道,本来不在于凶残很戾,专恃刑杀,而要以仁厚的情怀和道德礼法引导人民向上向善。 |
D.孔子用“风”“草”的譬喻阐明君民关系,领导者若能以身作则,为民模范,自能收到上行下效、风行草偃的效果。 |
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为政观?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文木先生传
[清]程晋芳
先生姓吴氏,讳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全椒人。世望族,科第仕宦多显者。先生生而颖异,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稍长,补学官弟子员①。袭父祖业,有二万余金。素不习治生,性复豪爽,遇贫即施,偕文士辈往还,饮酒歌呼穷日夜,不数年而产尽矣。
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②荐,竟不赴廷试,亦自此不应乡举,而家益以贫。乃移居江城东之大中桥,环堵萧然,拥故书数十册,日夕自娱。窘极,则以书易米。
其学尤精《文选》,诗赋援笔立成,夙构者莫之为胜。辛酉、壬戌间,延至余家,与研诗赋,相赠答,惬意无间。而性不耐久客,不数月,别去。生平见才士,汲引如不及。独嫉时文③士如仇,其尤工者,则尤嫉之。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缘此,所遇益穷。
岁甲戌,与余遇于扬州,知余益贫,执余手以泣曰:“子亦到我地位,此境不易处也,奈何?”余返淮,将解缆,先生登船言别,指新月谓余曰:“与子别后会不可期即景悢悢④欲构句相赠而涩于思当俟异日耳。”时十月七日也,又七日而先生殁矣。盖享年五十有四。所著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又仿唐人小说为《儒林外史》五十卷,穷极文士情态,人争传写之。
余生平交友,莫贫于敏轩,抵淮访余,检其橐,笔砚都无。余曰:“此吾辈所倚以生,可暂离耶?”敏轩笑曰:“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其流风余韵,足以掩映一时。
(节选自《勉行堂文集》卷六)
【注】①弟子员:明清称县学生员为弟子员。②博学鸿词:科举考试的一种名目。③时文:明清时指八股文。④悢悢(liàng):悲伤。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不习治生治:经营 |
B.环堵萧然堵:墙壁 |
C.夙构者莫之为胜夙:素常 |
D.延至余家延:延迟 |
下列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吴敬梓“流风余韵”的一组是()
①饮酒歌呼穷日夜②窘极,则以书易米
③夙构者莫之为胜④生平见才士,汲引如不及
⑤此境不易处也,奈何⑥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①②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敬梓生性聪明,读书能过目成诵,长大后得到安徽巡抚赵国麟的赏识,但他却无意进取功名。 |
B.吴敬梓家境不错,继承了不少家产,但由于种种原因,几年之内耗尽家产,生活开始穷困起来。 |
C.吴敬梓善交文士,但对当时流行的八股文深恶痛绝,因而那些擅长写八股文的人,就特别痛恨他。 |
D.吴敬梓模仿唐人小说创作而成的《儒林外史》,写尽了文士们的性情状貌,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
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与子别后会不可期即景悢悢欲构句相赠而涩于思当俟异日耳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
②此吾辈所倚以生,可暂离耶?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①子曰:放①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
②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②,亦不入于室。”(《论语·先进》)
③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③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蹠④之徒也。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⑤也。”(《孟子·尽心上》)
【注】①放:依据。②践迹:踩着别人的脚印走。③孳孳:即“孜孜”。④蹠:亦作“跖”,春秋时的大盗。⑤间:不同。孔子和孟子都批评了什么样的人?请简要说明。
如何才能成为“善”人,孔子与孟子有何不同的见解?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于仲文,字次武,髫龀就学,耽阅不倦。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起家为赵王属,寻迁安固太守。
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遣将檀让收河南之地。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迥怒其不同己,遣仪同宇文威攻之。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以功授开府。迥又遣其将宇文胄渡石济,宇文威、邹绍自白马,二道俱进,复攻仲文。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开城西门,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迥于是屠其三子一女。高祖见之,引入卧内,为之下泣。进位大将军,领河南道行军总管。给以鼓吹,驰传诣洛阳发兵,以讨檀让。
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檀让以余众屯城武,别将高士儒以万人屯永昌。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让谓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享士。仲文知其怠,选精骑袭之,一日便至,遂拔城武。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于沛县,将攻徐州。其妻子在金乡。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谓为信然,皆喜。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善净望见仲文军且至,以为檀让,乃出迎谒。仲文执之,遂取金乡。
毗罗恃众来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毗罗匿荥阳人家,执斩之,传首阙下。勒石纪功,树于泗上。
史臣曰:仲文博涉书记,以英略自诩,尉迥之乱,遂立功名。
(《隋书·于仲文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髫龀就学,耽阅不倦耽:沉迷 |
B.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次:驻扎 |
C.金乡人谓为信然,皆喜信:实在,确实 |
D.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乘:乘机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于仲文“英略”的一组是()
① 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② 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③ 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④ 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⑤ 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⑥ 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
A.①⑤⑥ | B.③④⑤ | C.①②③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仲文年轻时就胸怀大志,气度超凡。蔚迥发动叛乱,并派人联合于仲文,但于仲文不为所动,予以拒绝。蔚迥对此极为愤怒,派遗仪同宇文威攻打于仲文。 |
B.之前,于仲文击溃了宇文威的军队。蔚迥又派遣两路大军围击于仲文。于仲文因麻痹大意受到贼兵两路合击,被迫率领六十多个骑兵突围而逃。而贼兵穷追不舍。 |
C.《孙子·计》云:“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于仲文可谓深谙其道,在城武一役中,他在贼兵将士一片松散之时,挑选精锐,火速出击,一举攻占了城武。 |
D.在平定蔚迥之乱中,于仲文运筹帷幄,历经数战,最终生擒檀让,斩杀席毗罗。有鉴于此,朝廷为他刻石纪功,石碑立在泗水之滨。从此,于仲文功成名就。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
(2)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