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
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
A.农民无偿获得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 |
B.农民纳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余的粮食 |
C.苏维埃政府免去了农民的赋税 |
D.农民享有优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 |
下面是《大公报》的一则征婚广告:“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聘娶礼仪悉照文明通例……”此则广告在中国最早可能出现在()
A.19世纪中期 | B.20世纪初期 |
C.20世纪中期 | D.20世纪后期 |
“传奇品质,百年张裕”,成立于1892年由爱国侨领张弼士投资兴办的张裕葡萄酒厂现已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葡萄酒生产企业。当初他选择在19世纪末投资创业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
B.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 |
C.为了抵制外商企业 |
D.政府的鼓励与推动 |
1882年商人何昆山在广州开办自来水公司,地方绅士以“有伤风水”为由极力阻挠,何只好作罢。此事说明()
A.开办企业必须符合民间风俗 |
B.民族工业产生的条件还不成熟 |
C.洋务企业惧怕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与之争利 |
D.封建束缚是民族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若从洋务派所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分析,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A.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两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
B.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
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