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了研究“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1)研究目的: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2)推荐器材:温度计,pH试纸,试管,烧杯;氢氧化钠溶液, 盐酸, 可溶性淀粉溶液,新鲜的淀粉酶溶液, 蒸馏水,本尼迪特试剂等。
(3)实验原理:淀粉酶可以使淀粉逐步水解成麦芽糖等还原性糖。利用本尼迪特试剂鉴定还原性糖时,会产生 ▲ 沉淀。
(4)操作步骤(用表格显示实验步骤,注意操作顺序不能错):
实验步骤 |
加入试剂或处理方法 |
试管 |
||
A |
B |
C |
||
1 |
注入新鲜的淀粉酶溶液 |
1mL |
1mL |
1mL |
2 |
注入蒸馏水 |
1mL |
―― |
―― |
3 |
注入氢氧化钠溶液 |
―― |
1mL |
―― |
4 |
注入盐酸 |
―― |
―― |
? |
5 |
注入可溶性淀粉溶液 |
2mL |
2mL |
2mL |
6 |
60℃水浴保温 |
5min |
||
7 |
加入本尼迪特试剂,边加边振荡 |
2mL |
2mL |
2mL |
8 |
? |
2 min |
||
9 |
观察并记录溶液颜色变化 |
? |
①在本实验中,设置A试管的作用是 ▲ 。
②在实验步骤4中C试管加入的盐酸的量是 ▲ 。
③实验步骤8应如何操作? ▲ 。
(5)实验结果及分析
①在试管A、B、C中能观察到的现象分别是 ▲ 。
②通过上述实验,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 。
下面为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据图回答:
(1)物质A是___________,物质B为__________,物质D为__________,物质E为__________。
(2)过程②称为二氧化碳的_________。
(3)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的物质是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
(4)图中③是____________阶段,反应场所是叶绿体的_________________;图中④是____________阶段,反应场所是叶绿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
下图是酵母菌有氧呼吸过程的图解。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物质分别、、。
(2)依次写出图中④、⑤、⑥所代表的能量多少(少量或大量):、、。
(3)如果氧气供应不足,反应的场所是,酵母菌细胞内C6H12O6的分解的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氧气供应充足,第一到三阶段反应的场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酵母菌细C6H12O6的分解的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图中A与B分别表示动物或植物的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1)[ ]图表示植物细胞,[ ]图表示动物细胞。判断植物细胞的依据是:此细胞具有[ ],[ ]和。
(2)在A细胞中具有而在B细胞中没有的细胞器是[ ],它与细胞的有关。
(3)图中[1]的主要成分是和。
(4)生产蛋白质的场所[]。
(5)细胞内的“动力工厂”是[ ],是的主要场所。
(6)[12]是染色质,其主要成分是和。
下图是某核苷酸与核苷酸链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已知分子结构式的左上角基团为碱基—腺嘌呤。请观察后回答下列问题:
①该核苷酸的生物学名称是______________。
②该核苷酸是构成____________的基本单位,这种核酸在真核细胞中主要分布于_____________。
(2)右图为一条核苷酸链示意图,据图回答:
①图中所示2、3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
②人体细胞中遗传物质由_______条图示的核苷酸链构成。
③此结构中与另一种核酸相比较,其特有的碱基中文名称是____________。
(3)HIV的遗传信息直接贮存在中。
下图是生态系统4种成分组成的关系图解,图中的C是分解者。据图回答:
(1)本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 ]________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2)图中,A→B的过程是通过______实现的;B→A的过程是通过_______实现的。
(3)图中能参与构成食物链的成分是(填字母)_________和___________。
(4)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流动是随着_______而进行的。
(5)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________形式进行循环的。